分析本次失败的具体原因,或有以下几点:
一是,战争指导思想的过时。
作为以夺取幽州城为核心的宋军此次北征指导思想:战略奇袭,大纵深突破的战役方法,以及以皇帝亲临一线、直接指挥的战术决战,具有着浓厚的五代色彩。可是宋辽两军在高梁河畔的战斗结果,正式宣告五代的战争方法,已然成为历史陈迹。
曾经在藩镇及地方政权之间,中央和叛将之间的战争,如后唐李存勖灭后梁、李嗣源灭李存勖;后晋石敬瑭灭后唐;赵匡胤平李筠和李重进等战役,这些屡试不爽的作战手段,如今被用来对付辽,这一个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相对稳定的大国。虽然在此次北征初期,这些手段也收到了相当效果,但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对手——辽国,广阔的领土,为抵销宋军早期的强大攻势,提供了足够的回旋余地;而因为分属两国,敌将领的坚定信念、行事果敢、勇于出战,足以挑战术呆板、机械服从皇帝命令的宋军,所以辽在两军的战局陷于僵持时,足以重新夺回战役的主导权。面对如此敌手,宋军将士纵有很多优秀表现,这个败局的铸成亦非偶然。总之,从宏观角度来看,高梁河之战充分体现了战争形式的新陈代谢。
二是,战略上的轻敌。
以为挟平灭北汉的余威,必能铁锤砸核桃,一举而全百世之功,却未认真思索,以赵匡胤这样,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百战雄主,尚且不轻易出手,要先设置封桩库,长远计划,两手打算,以期收复燕云十六州。(史书记载:“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
三是,战术上的失策。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宋军上层,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企图速战速决,一开始就将主力投入残酷的攻城之中,甚至还在焦灼阶段,将部分预备队也投入战斗。这种顾头不顾腚的作法,压根没有应对敌人援兵的心理与作战防备,以至忽视了对战场外围应有的警惕,最终陷于内外数路夹攻的被动境地。
四是,情报上的不准确。
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双手奉献后,辽国便清醒的确认了幽州城乃燕云地区的战略核心地,其朝廷上下投入大量人力,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将城池扩建加固,并投入重兵驻守。而宋军前期侦察工作不足,对幽州城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部队远程急进,既没有做好攻坚的器械与后勤准备,更没有做好攻坚的思想与心理准备,以致陷入长时间的攻城拉锯战之中。
五是,督战的宋太宗赵光义盘算太多。
一方面对自己的雄才大略相当自信,一方面出于防范统军将领做大的目的,所以并不任命攻打幽州城的总指挥,只自己亲至幽州城下,临阵指挥。攻城的宋军四面围攻,各自为战,空耗时日,徒损战力。
六是,军队的士气不振。
将士们仅灭亡北汉,三军上下已然经历了近半年的连续作战,身心均已疲惫。再移兵燕云,长距离攻击前进,虽然一路顺利,但亦然是衰败困乏。军营中,甚至出现了掳掠的北汉妇女。可见其军心焕散、士气低落到了何等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