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唐书
在山东乃至全国的中学语文名师中,刘笑天有其独特的位置。
说独特,一是他成名早。
记得那是1994年,山东省教研室和省中语会评选高中语文教学十佳教师,作为年龄最小的参赛者,时年26岁的刘笑天脱颖而出。一登“十佳”,从此便名扬齐鲁中语界。那次评选,我也参加了。那时我是山东教育社《中学生报》语文编辑,还代表山东教育社专门邀请十位获奖者开了一个座谈会,向他们表示祝贺。十位获奖者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笑天。不仅因为年轻,更因为他的课和他身上有一种才气和灵气。笑天当时是滨州市的选手,和他一起参会的滨州市的语文教师还有已经获得初中语文教学“十佳”的阮翠莲,以及后来成名的史建筑。他们三位年龄相近,不但气质好,而且形象好,在全省的参会教师中特别亮眼。由于他们的优秀,我从此改变了滨州落后土气的印象。
岁月流逝,和笑天一起成名的高中和初中语文教学“十佳”,都已各奔东西。其中不少人早已进京,而且名扬京华。如翟小宁,已是人大附中校长,阮翠莲已是首都师大二附中校长,程翔已是101中学副校长……以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之身坚守在齐鲁本土语文教学第一线如笑天者,已了了无几。期间笑天也有进京的机遇,他也曾经为此征求过我的意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山东。
说独特,还在他对语文教育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笑天把自己的这本著作命名为“语文教育的非典型思考——走在母语教育的边上”, 颇有些自我调侃的意味。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说自己的思考有些不太符合潮流。而我把这个序言命名为“非典型的典型思考”,是想说他的“非典型思考”,恰恰是“典型思考”——切中语文教育病灶,回归语文正道、常识的思考。
例如,他的为语文教育“正名”的思考:
众所周知,“国文”作为课程名称,其实相对而言,还有一个属性是必须强化的,那就是它的母语属性……所以“语文”最初是“国文”“国语”的合称,然而后人的理解却出了偏差,对“语文”的诠释纷纭,但无论“语言和文字”还是“语言和文学”,最终舍弃的皆是一个“国”字。国人最重“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虽然教育实践不必纠缠于概念术语,问题是实践中国民整体语文素养的确在呈衰退之势。“国语”也好,“国文”也罢,突出了汉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时至今日,理性而 科学的的态度是其名可以弃,其实必须就。通过母语文化教育学习,通过记诵经典美文,通过积累母语基本语汇,通过品赏母语语言,通过习练母语表达,通过深味母语文化精神,通过反思批判母体糟粕,通过兼容吸纳外来精粹,切实提升个体进而带动整体母语素养。
——《当下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历来主张语文教育要拨乱反正,首先应从“正名”开始,所以完全赞成笑天的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国语”“国文”,顾名思义,指向十分明确,就是母语,而不是英语、俄语等;其性质不言而喻,就是母语文化教育,而不是其他语言文化教育。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学科性质问题上争论不休,也主要是“名不正”所致。只要名正了,学科性质问题还需要争论吗?
例如,他对母语文化学习途径的思考:
学习母语文化,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积累语汇与意象;熟习表达方式;深味文化精神。表面而论,前两者属于形式范畴,后者属于内涵层面。通过对它们的把握、涵咏、探究,可以直抵一个民族心灵深处最隐秘的空间。然而究其实它们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的积淀首先要从积累民族语言的基本语汇开始;反言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你的语汇世界和表述方式则折射了你文化内涵。可以推想,如果一个人套用律诗或绝句的形式,但其语汇、意象和深层结构与古典诗歌的气韵、精神纯然不沾边,那他的创作肯定是不伦不类之作。“形式”是“有意味”的,蕴藉着思想、文化。
——《中学教材古诗文选目缺失什么》
其他精辟之论和醒世之言也俯拾皆是,读来振聋发聩,让人思之再三:
语文教师读书,第一层境界在于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第二层境界在于打造自身的精神底色,第三层境界则可以像何兆武先生所讲“兴之所至,自由读书”。
——《写在语文教育的边上》
学生阅读书籍应该有两部分构成,一类是他们喜欢读的,另一类是他们应该读的。前者可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后者则需要师长帮助选择、引领、助推。阅读帮助写作者积累写作基本意象,熟习写作方式,同时也培养审美趣味、格调。训练、修改过程中既需要科学有效的引导,但是写作者个体的反复揣摩、修炼最为重要,任何指导也取代不得。
——《勤读书而多为,文章会“自工”吗》
深层原因涉及到对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不是把它当做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从中吸纳、学习,提升母语文化素养。但是当前的文言教学并没有着眼于此。更多情况下还是把他们视为已经没有生命力的陈列品,把他们视为单纯记忆的古董——记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记忆文言实词、虚词及各种语言现象。相应把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精神当作细枝末节,或者略而不讲,或者蜻蜓点水,或者只贴概念化的标签。虽然学习过了,但是作品里血肉蒸腾的可贵之处无痕,对其精华基本上全然陌生,最终民族文化最温热、最真实、最人性的部分被无情抛荒,只剩下对文化母体的弑杀、叛逆、冷漠。
——《高中教材文言选文准则立谈》
……
笑天的独特还在于他的才情和才气,而这,除了表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上,更集中体现在写作上。本来,语文教师,特别是语文名师应当会写文章,并且写的漂亮,应当是不成问题的。但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一个大问题。长期以来,在语文界,包括名师在内,真正会写文章的是极少数,写的漂亮又有才气的更是凤毛麟角,而笑天是在这“凤毛麟角”之中的。即使和那些已经誉满全国的中学语文名师比,笑天的文章也应当是最漂亮的。
笑天最擅长的是用散文笔法写学术文章,所以他的学术文章写得很灵动,没有丝毫学究气,也没有学院派的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有的却是睿智、深邃和随心所欲驾驭文字的潇洒。
《备课的四个关键词》和《语文教材建设的多维思考》两篇文章,初看题目也就是面目寡淡的教学论文而已,翻不起什么浪花,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到这样精彩的文字:
所以在教师群体中提倡“裸读”,首先在于教师应该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而目前在这方面的总体表现不尽人意。广西师大出版社在网络上发起“来说说‘死活读不下的书’”的投票,有近3000位网友参与。最终,《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尤利西斯》名列前十。 营销负责人表示, 参与本次投票的网民集中在“90后”和“00后”,此次投票结果,反映出了青少年对经典文学的排斥,阅读逐渐走向快餐化和网络化。王蒙先生据此提出“意味着 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越是触屏时代,越是有对于真正高端、深 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网上也对这种阅读倾向纷纷吐槽。然而吐槽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民的阅读确实在趋向网络快餐,并且共同构建着这种强大的“轴心”磁场。
——《备课的四个关键词》
反观中国古典人文主义是将人置于人际关系中参照的,它强调人扮演社会角色,是 群体分子而非个体形象。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仁、义、礼、智”四端,直至康有为呼吁“大同之道 ”,都在体现这种整体和谐倾向。而在价值观范畴主要体现在“内圣外王”、“儒道互补”的实用理性倾向, 人的最高理想体现为“修、齐、治、平”的境界,最终归结为道德价值,以道统来抹煞人的自然属性。在现实 生活中鼓励人们忍受不平等以博取道德的平等,如严复言“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最明平等”。不难发现,传 统文化的土壤是小农经济的封建宗法制度,思想方式以单向性、趋同性为要,由此衍变成顽固的文化性格和天 人合一的文化系统,这在今天已面临着强大的挑战。它的人文主义思想缺少自身难于消尽的不足,缺少足够的 冲突、惨厉和崇高,一切都消融在静观平宁的超越中。而西方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沉甸甸的深邃命题。可见传统人文主义贯穿在教材中,对学生文化品格、人格的形成具有难以消除的障 碍。它使学生养成一种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珍视人际关系,不敢冒险,轻视创新,轻视思辩,因而遏制学生 天性的发挥,遏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高节奏是不相适应的。
——《语文教材建设的多维思考》
上述引文不但见解精辟深刻,而且文气丰沛,行文起承转合从容自如,富有动感,语词也形象新鲜,很有表现力。
笑天的学术文章和文评,走的是中国传统文论的路子,和现在所谓学术规范有意识地保持着距离。这样做,既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所谓学术规范的挑战,所以有可能为书斋里的学者们所非议。但这条路子是值得走下去的。因为它延续着传统的文脉,既有思想,又有美感,所以至少我是赞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