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涯总结帖――在牛A和牛C之间
第三十章、取名方法大总结——千方百计取出不一样的名字
第一节、引经据典取名法
对于给孩子起名,中国一直有“男楚辞,女诗经,文论语,武周易”这样的说法。用国学经典中的名句词字来给孩子做名字,在今日看来仍不失清新,用得好可使人平添一股独特的书卷气。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大中华的国学经典都有哪些?图文如下: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4911416.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4911416.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4911416.jpg[imgend]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4911421.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4911421.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4911421.jpg[imgend]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4911424.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4911424.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4911424.jpg[imgend](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一、《千字文》
《千字文》,国学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导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这部分《千字文》还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也就是君子修身。做人要孝父母,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纯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千字文》第三部分讲述与国家有关的问题。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描绘了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后面又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冥。”这部分可以认为是对孩童的爱国主义教育。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民和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这部分也讲了一些“君子治家处身之道”。
《千字文》虽然简单,但有积极的文化内涵,且文采斐然。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此书为“绝妙文章”。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不如《千字文》,《三字经》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5740272.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5740272.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5740272.jpg[imgend]
一知半解的国学典故(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5740265.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5740265.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5740265.jpg[imgend]
取名举例:庄梦蝶。这个有特别的哲学韵味。(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5740266.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5740266.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5740266.jpg[imgend]
取名举例:顾倾城。这个在前文诗词取名章节里也讲过。(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5740273.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5740273.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5740273.jpg[imgend]
取名举例:陆青梅。(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5740277.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5740277.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5740277.jpg[imgend]
注:镜花水月最好不要用来取名。见过有网友给女儿取“花水月”的。(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5740279.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5740279.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5740279.jpg[imgend]
姓吴的,取名 吴弦琴 挺好。
另外,举上面那幅图的例子是要特别说明一下:不是所有的典故都可以拿来取名字的。例如,姓章的,千万不要取名章台柳(我看有网友说想给孩子取这个名字,心里一惊啊)。(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6125899.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6125899.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6125899.jpg[imgend]
【钱穆:中国人的9本书】
他说:“至少我自己是得了这几部书的好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9本国学经典,有空读读吧。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常见词语整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道释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三大重要流派,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释家治心,或儒家入世,道家隐世,释家出世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道、释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
儒、道、释三家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
(一)儒家文化常见词语整理(附解释)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6485646.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6485646.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6485646.jpg[imgend]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中国儒家的思想,这里介绍解释一下常见的儒家词语: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论语》“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与”。
养气:《孟子》中说“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礼乐: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的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并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成语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慎独:“慎独”是一种修身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立思考,独立行事。慎独意思是说,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现代人很缺这个)。
中庸:儒家把“中庸”看成很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问题的高级智慧。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有三层意思:(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二)、是指中正、平和。人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则容易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谋其职。
正名:“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会角色,实际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也泛指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在家庭,在社会,在单位,在集体,你是干什么就干好什么。孔子讲的正名和周礼相关。因此后代也把儒学称为名教。
天命:在《论语》中,天命是天对人事的主宰,但孔子所说的天不是人格化的天。天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张积极主动,“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李泽厚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不过荀子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和孔子主张相去颇远。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六经: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就是这个)。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经典并称的局面。
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圣人:“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公认的。
君子:“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泛指贵族男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便有了德性。《论语》中讲到了许多君子的品格。
性善:出自《孟子》。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而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针锋相对。
民本: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就有着儒家思想的根源。
道统: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再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
复性:唐代李翱提出,成为圣人的一种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这就是复性。
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融合了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理学兴起于北宋,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
心学:儒学的学派之一。最早可推溯到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体用: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和表象。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最主要的意义。
忠恕之道: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是中国儒家的伦理,处理人人际关系的准则。“忠”,尽力为人谋,忠人所托,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宽容理解,故为恕。春秋时代的曾子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反求诸己:最初的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后来王阳明将其一用到心学,反求诸己与致良知相类。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去悟到那个冥冥天道(即客观规律),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致良知:中国明代圣贤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之一。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和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本质与表象的映照关系之中。
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相同,也就是求同存异,和谐又多样化。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苟同,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拒绝不假思索地跟风,在思辨中达成共识。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被归纳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和社会的原理规律。”格物致知之后还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毛主席说的“理论联系实践”其实就是集成了唯心论的王阳明的思想。
三不朽:孔子认可的人生目标,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道德高尚,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例子如文天祥、孔繁森;“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勋,例子如岳飞、袁隆平;“立言”,即著书立说,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作品,例子如司马迁、李白、爱因斯坦等。此三者只要做到一个,就可以死而不朽,万古流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修身、治家、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这其中修身又是最根本的,《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的人,追求的是向圣人境界靠近;“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事功。“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高境界。“内圣外王”虽首见于道家的《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中国主流的知识分子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国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内心高洁,外在还能取得世俗社会的巨大成功,做到这样两全的其实不容易。近代的例子有: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以及各行各业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6539054.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6539054.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6539054.jpg[imgend]
内丹:亦称“还丹”、“金丹”、“内金丹”、“大丹”,为道教重要的炼养方术。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内丹炼养之道,渊源于先秦以来稷下黄老道家的精气、行气、守一等术,是此类方术在实践和宗教化过程中发展的产物。
参同契:全称《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着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其学说以黄老汇融周易、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经》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周易参同契》不仅继承了道家养生学的理论,也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例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周易参同契》素以“天书”著称。
炁(气):也叫先天一炁,或原始祖炁,读音:[qì]。道教里指生天生地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炁由道衍生而来。道教认为,人在出生时,炁就由天地之间降入人身;人若想求得长生,就必须修炼此炁,使其永保不失,返还虚无,使人身与道相合。“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这也是起点小说网上众多修仙玄幻小说的理论来源和基础。
精炁神:道家将“精炁神”(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炁精。”精炁神为人身修炼之三品上药,彼此互相依存,三宝若失其一,人即死亡。又有先天三宝与后天三宝之说。先天三宝即先天真一之精、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神,又称为元精、元炁和元神。后天三宝即呼吸气、思虑神和交感精。修炼所用,为先天三宝;常人所用,为后天三宝。后天三宝,乃由先天三宝变化而来,故此修炼之时,须将后天返为先天。后天三宝转化为先天三宝,则理论上大丹可成,生死可了。
三魂七魄:魂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教称人之魂魄由“三魂七魄”组成。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七魄: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阴,第四魄名吞贼,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秽,第七魄名臭肺,来源见《云笈七签》卷五四。
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得道(即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创造了阎罗殿和龙王水晶宫等一系列神仙官吏,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散仙”。
三清: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民间说的太上老君)。三清是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至高神。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遍布中国各地的道教殿堂多称为“三清观”。
性命双修:性指人内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黄老列庄、远游、参同契、悟真篇等书都有关于“性命双修”的论述。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第三十章、取名方法大总结——千方百计取出不一样的名字
1、引经据典取名法(第330页- 页)
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常见词语整理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6441235.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6441235.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6441235.jpg[imgend]
释家
二执二空: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缘觉,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声闻,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宝。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业报: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业报有善、不善、无记三种,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则不报;此即佛教所主张之业报法则,于此法则中,业不但为受身因缘,万物亦从业因生。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心经》中说五蕴皆空。
五明五浊: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又称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等,意思是“辗转传说之教法”“集结教说的经典”。意译为“法归”“无比法”“教”“传”等,指此类基本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共有四种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也有五阿含的说法。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经汉译本有三种:《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华严经》被称为佛经里的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
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vajra cchedikā praj?ā pāramitā ,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是流传最广的译本。
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简称《心经》。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即《西游记》里的唐僧)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藏经: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六根六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佛教讲究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这就是六道轮回。
十法界:佛陀,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十二因缘: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般若: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意译“妙智慧,微妙智慧”。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六波罗蜜:即六度的异名,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缘起性空: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
真空妙有: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就是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
涅槃: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是圣智所证的真理,没有因缘的造作。即断了烦恼,证得清净自在的理法(又名无漏法)。有为法,是因缘造作的世间法,有烦恼,不能清净。
发菩提心: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6441086.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6441086.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6441086.jpg[imgend]
佛: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义为上求菩提(佛果),下化有情(众生)。
三身佛:中为法身佛(显法所成的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证得绝对真理而获佛果的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佛原来的生身)释迦牟尼佛。
三世佛:横三世佛(又名三方佛):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纵三世佛(又名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译意是无量光、无量寿,故亦称无量寿佛。
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识者心之别名。'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唯识学派由唐僧玄奘传到中国,被称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传到日本后,为日本八宗之一,唯识宗尊玄奘法师为创始宗祖,祖庭为西安大慈恩寺。
中国佛教十宗: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禅: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中国禅宗初祖为菩提达摩(少林寺的达摩祖师),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看后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净土宗: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净土宗尊“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左右,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又定为“五经一论”,在原有的“三经一论”后增加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净土宗的修行法门很简单,即专心虔诚地念“阿弥陀佛”佛号,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
佛学:佛学 (Buddhology) 是研究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的学问。 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有:鸠摩罗什,达摩,玄奘,法显,六祖惠能,近代的印光大师等。(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前文科普了 儒道释常见词语整理 之释家常见词语(含解释)。
帖子中有网友问过我,如何用佛家智慧来取名呢?
这里提供一些素材:
[imgstart]http://img3.laibafile.cn/p/s/276795366.jpg;http://img3.laibafile.cn/p/m/276795366.jpg;http://img3.laibafile.cn/p/l/276795366.jpg[imgend]
【唯美禅诗】听说读透这些诗,你就大彻大悟了!(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