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软瘾”,冷不丁的还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说起大多数人都有的一些让自己着迷的活动,比如沉迷于电视、球赛、购物、打麻将、刷短视频……也许就不陌生了。
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其他情绪方面和思维方面的“着迷”,像拖延、回避、防御、消极攻击等等。
要说这些行为到底有什么危害,需要我们付出什么代价,在我们的认知里顶多就是多花点儿时间、精力、金钱,会产生一些偏见。
好像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危害。
但是,静下来好好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的无伤大雅,其累积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想想自己每天花在刷短视频的时间,想想不停浏览购物网站的时间,想想因为情绪内耗而影响的工作效率、亲密关系……
这些让人着迷的习惯,竟然剥夺了我们可以花在更有意义的追求上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相较于酗酒等“硬瘾”,它们也有一个名字,叫做“软瘾”。
看看这个“瘾”字的解释:是指随时会触发强烈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带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种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身体和精神就会遭受巨大的痛苦。上瘾的人会变得焦躁不安、毫无耐心,满脑子只有一件事——满足自己的欲望。
那么,软瘾虽然表现的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一旦成瘾,我们就把自己禁锢在不良的习惯中,不得不引起重视。
当然,了解它形成的原因,对于破解这种“瘾”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在《软瘾》一书中,对于软瘾的形成,从历史原因和功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历史原因。
大多数软瘾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是我们为了应对这个世界而习得的行为或态度。
比如说,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可能会受到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比如在挨打挨骂,沟通不畅时,我们不得不学会忍住哭泣,抑制愤怒,甚至否认恐惧。当我们感到委屈时,我们没有哭闹,而是用压抑自己来应对负面情绪,我们可能会躲起来不出声,可能会用吃东西来释放压力,也可能会在自我怜悯中崩溃。
这就是早期软瘾的开始,这些习惯在当时提供了我们需要的保护,也带来了我们急需的舒适感。
童年的经历让我们形成了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但那时的我们还不成熟,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又会导致我们产生偏颇的想法,进一步强化了软瘾。
等到我们成年后,本来可以有其他方式来应对类似的困难,但我们往往还会遵循童年时根深蒂固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尝试软瘾行为,在潜意识里认为它们是有效的。
不过,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无论我们小时候经历过什么,那些行为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去纠正过去思维中的错误。
二、功能原因
功能原因指的是我们在某些时刻陷入软瘾的原因,是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适应性反应产生的根源。
比如,当某件事发生时,你会突然产生看电视、上网、幻想或者吃东西的欲望。那么,你就要好好想想,这之前你的行动轨迹是怎样的?是什么事或者什么情绪,成了你陷入软瘾的导火索?
为什么我半小时前不想吃甜食,现在却又想吃了呢?
为什么我站到电梯里就要在心里对每个人进行评判和八卦的想法呢?
所以,要找到此时此刻你出现软瘾的线索,就要在每次出现习惯性行为时,注意当时的感受,仔细观察自己,找出诱发软瘾模式的因素。
当我们通过不断思考自己过往的经历,分析现在的行为模式,你渐渐就能发现,自己有哪些软瘾?经常被什么事件或感受触发?这些软瘾是如何跟你过去和现在的行为相对应的?
通过这样的探察,我们就能把软瘾变成一种积极的暗示,帮助自己审视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破解自己的软瘾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