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温习了一遍1994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看到“孔明吊孝”这一集,不由得对周瑜心生无比叹息。
其实《三国演义》因罗贯中老先生立捧蜀汉一方的鲜明立场,对好多历史人物的形象有刻意丑化的成分,周瑜便是其中一个。《三国演义》将周瑜刻画成一个嫉贤妒能、气量狭窄的人,甚至其生命的终结,都是由于气量狭窄,被诸葛亮用计活活气死,实际上周瑜的真实形象与小说大相径庭,周瑜不仅并非心胸狭隘、气量狭窄,而且是一个胸怀大志,宽宏大量的人,正史描述周瑜就说“性度恢廓”,可见在这一点上,周瑜的确是十分冤枉。
再说周瑜的军事才干,绝不在诸葛亮之下。周瑜在起短暂的一生当中,留下最光辉绚丽一笔的一场战役就是赤壁之战,而《三国演义》将赤壁之战的很多功劳都归结于诸葛亮。好像如果没有孔明“舌战群儒”就不会有“孙刘联合”的军事同盟;没有孔明的“草船借箭”,东吴就不会在一夜之间多了十万支箭;没有诸葛亮“七星坛祭风”,火烧赤壁的最后一击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实际上,“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这些故事全部都是虚构的,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的功劳,大部分应属周瑜。且不说正史是如何描述这场战争的细节的,看看后世诗人的句子当中,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及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都是诞生于《三国演义》之前的诗句,在赞美这场战役的时候,丝毫没有提到诸葛亮,全是周瑜的功劳。
反观诸葛亮,虽然亦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和一千多年来智慧化身的光辉形象,也获取后世不少文人的赞美,但单就军事才能而言,实在没有什么真真切切的战例来佐证。能见于正史的,也就是“七擒孟获”能稍微拿得出手,对阵的敌人还是处于部落状态下的南中蛮族,亲自挂帅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战争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单从指挥战争的胜率而言,诸葛亮实在不可与周瑜相提并论。
而且,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对周瑜都有相同的正面描述——雅量高致、相貌俊美、精通音律,正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的一样“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可见罗贯中老先生是有把周瑜的部分正面形象移花接木到孔明身上,真正拿羽扇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一代儒将的形象跃然纸上,真是令人倾慕感佩!如果用白话来描述,周瑜就是一个大帅哥+大帅才+大音乐家,别说小乔这样的美女,放在现在就是全民偶像级的大明星。说到精通音律这一点,周瑜的造诣可绝非一般兴趣爱好。东吴有传言“音有误,周郎顾”,就说周瑜在宴席上,酒过三巡,听到旁边奏乐的曲调有一个音错了,他都能听出来,可见他在音乐方面不仅仅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可惜啊,天妒英才,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帅才,生命终结在了36岁那一年。关于周瑜的死,其实是在领兵攻打西川,行军至巴丘城时,死于箭伤发作。后世对周瑜指挥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给予高度肯定,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中,都有他的位置。而且取得这样的盖世功勋时,他年仅33岁,实在是世间罕见的英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