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汉字的危机

作者: 愆之行 | 来源:发表于2019-04-02 20:59 被阅读10次

         汉字,是中华民族沿了几千年的文字,上古传说中,由仓颉创造,最后由黄帝颁布于天下,完成了文字的流通环节。可是汉字的传承在民国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危机。而这次的危机竟是由一个叫做“钟文鳌”的留美学生而引的。在当时,由于国内形式严峻,内忧外患,清朝政府派出了许多公费留学生,同时,国内许多大家族也使家中的精英去国外留学,而钟文鳌正是这其中之一。

    他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每月都由在华盛顿的清华学生监督处发放支票,以维系学业和日常生活。而钟文鳌正是做这份工作的书记员,当他把支票装入信封邮寄给每个留学生时,总喜欢再加进一张传单,这些花花绿绿的纸条上写着一些社会改革的口号:

    “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

    “废除汉字,取用字母。”

    “多种树,种树有益”等等。

    而洽巧一次就被胡适先生看到了,胡适先生就回了一封信,说道:“你们这种不通汉字的人,不配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你要谈这个问题,必须先费几年功夫,把汉字弄通了,那时你才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信寄出后胡适先生也有些后悔,可是信已寄出,无法挽回。其实胡适先生是有心改革汉字文学的。在当时的中国,由于仕途都是做八股文,而八股文又与当时的白话有着严重的脱节。故而胡适与陈独秀两位便于《新青年》杂志上提出了文学改革的话题。

    当然,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胡适在提出这一倡议后,受到大量的攻击,多数守旧派认为,那是祖宗传下来,不可动;也有人认为需废除汉字,改用罗马文字;也有人说汉字旁边需加上罗马字。但是文学改良谈何容易,当时胡适先生对这些都一一反驳,认为如果废除汉字,那中华文明没有传承,故而改用用注音的方式,使大众便于学习汉字,同时,抛弃已经死去的文字,即古文言文。改用白话写作,发展白话文学。由于当时国内的白话文学不多,故而胡适主张大量翻译西方文学,以从中学习更多的白话词语,以促成白话文学的发展,同时促进当时的教育发展,由于当时没有白话文学,所有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以教古文言为主,以至学生写作白话文都要受到批评,故而白话文的地位很低,也不利于传播新思想及普及知识,故此,胡适才提出文学改良一说。

    当时对文字文学的改良谈何容易,由于古文学中,汉字多为单义字,所以需要增加拼音文学,以及对标点符号的存留等等一系列问题,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对于古文学文字的守旧派还是一如既往的攻击着,但是白话文学的发展已呈现不可阻挡之势,这才有后面出现的一大批经典近代文学作品。

    纵观那段艰难的岁月,前人已为我们做了太多,如没有他们的努力,又怎么会有今日你我的歌舞升平与扯闲度日。而今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倍的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国:汉字的危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bn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