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很努力的工作、创业,但总是赚不到钱,或者总是失败,就像标题说的,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却依然很穷,这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不在事情本身,而是人的问题,所以本篇想从行动和聚焦两个维度来谈这个问题。
有时候我们想问题或者想要做某事总会有个习惯,就是我不具备做这件事情的能力或者环境不允许,所以我就不去做。
比如,我想要开一家宠物店,就会想我现在没有钱,或者现在满大街都是宠物店,即便开了也活不下来。
很容易发现,这个想法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不具备做某事的能力和环境不允许上。
但如果你换一种思路去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发现,这个思路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知道和拥有的事情上。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就是行动和聚焦。
去行动而不是去想
继续拿开宠物店这件事情来说,很多人想去做,但当他想到已经有很多人在做的时候,就觉得做这件事情根本不会成功,于是什么也没做就直接放弃了。
试想一下,这种情况应该很多吧?跳出来看这件事情,会发现我们并没有为这个想法做任何事情,即使想到了,但没做,他跟没想到其实是一样的。
有人可能会说,事实就是这样啊?我们做某些事情之前总要做一下分析吧?
对,分析是没有问题,但这就会让我们形成一种习惯,想做某件事之前,总会在大脑里做大量分析,而没有任何行动。

这种段子我们经常看到,其实它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想和干是两回事,很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用想去做事,而是先做了再想。
除了先想再做这个问题外,还有一点,就是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预设出很多困难和不确定,这个时候潜意识就会有一种声音:“这事很难,成功概率很低,如果我做不成也不是我的问题。”
这个声音其实很要命,外化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我试试吧。
试试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不自信,就是信心不足;另一个是不成功的借口,还没做就给自己想好了失败的借口。
试想,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做事成功概率能有多大呢?
所以,关于行动我想说是,有想法就先去做,不用想太多,更不要用试试这样的词来表达你做这件事的态度,如果你真的这样想了,那最好还是别去做,因为最开始已经失败一半的事情,想在后面创造奇迹是很难的。
另外,从竞争角度来看,如果一件很有前景的事情,同时被10个人发现,但这件事只能有三个人做成,也就是说,你要想成为三个人之一,至少需要打败7个人。
我相信这10个人里面一定有抱着试试看心态的人,要知道这个人不仅要克服事情本身的难度,还要克服自己内心的不自信,以及去验证自己失败借口的倾向,这种在行动上叫重装上阵,而没有这些阻力的人叫轻装上阵,哪个更容易成功其实一目了然。
把注意聚焦在自己知道和拥有的事情上
谈完行动,我们再谈聚焦。有人肯定会问,如果我没有试试看的那种心态,是不是意味着我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更能赚到钱呢?
从概率上讲是这样,但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像你从高中考上大学,原来你在高中还能占上前三名,但到了大学以后,你面对的是全国各地都能在班里占上前三名的人,这个时候你要想继续保持前三名,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聚焦要表达的意思是,克服试试看的心态只是个开始,要想赚到钱,你还需要了解自己。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明是个高中生,自己很喜欢狗,而且也养了一只狗,现在他想给狗狗买更好的狗粮,但爸妈给的零花钱又不够,这时候小明想自己挣钱买,问你能给他什么挣钱的办法?
有人说小明可以去做兼职,比如去学校餐厅打工。但小明说,我很懒不想做这个事情。
还有人说,小明可以给低年级学生辅导功课赚钱。但小明说,我自己的成绩都不好恐怕也没办法辅导别人。
··· ···
以上的方法不是不对,但脱离了小明自身的能力。我的方案是,小明既然喜欢狗,且自己经常要遛狗,那他可以给邻居或者其他养狗的人提供遛狗服务,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不仅可以赚到钱,还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且喜欢的事情。
有人肯定会问 现实中这样的事情还是比较少的吧?
是这样吗?是真的没有?还是你只是在想?亦或者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的呢?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吉姆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很想去看电影,但是没钱,他就想,是问父母要钱呢?还是自己去挣?
他想了很久,后来选择自己挣,但又不知道做什么?于是他就问自己一个很有钱的叔叔,他叔叔告诉他两个点:一个是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另一个是集中精力在你能做和知道的事情上。
听完叔叔的话后,他就去找这样的事情,但一直没找到。
有一次,天气很冷,吉姆的爸爸让他把报纸从报箱拿到屋里(在美国,报纸投递员一般只会把报纸放到报箱,订报纸的人需要出门才能把报纸拿回来),他拿完以后,突然觉得这是个挣钱的机会。
于是他就找了很多邻居说我可以每天早上负责把报纸放到你们家门下,只需要付1美元就可以,结果很多邻居同意了,很快他就有了70个客户。
再后来吉姆又增加了他的服务范围,比如加1元服务费,就为客户提供倒垃圾的服务、遛狗等服务。
很快吉姆就赚了很多钱,还雇佣了很多孩子,这个时候吉姆在当地有了些影响力。再后来,一个出版商找到他,希望他写一本关于孩子怎么挣钱的书,吉姆很高兴,没犹豫的答应了。
这本书出版以后卖的很好,吉姆因此又赚了一笔钱。再后来他还上了电视访谈节目,最后通过广告费以及其他收入,在他17岁的时候就赚到了百万美元。
我们来看这个故事,其实最初吉姆并没有什么资源,也不具备什么知识,他就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做了一件别人没做的事情。
这个点其实很有意思,有些事情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能赚钱,但是有人只是想想、有人是没有时间,或者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吉姆具备的正好是这些人不具备的。
这样你会发现,聚焦自身的能力其实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更容易快速行动,并在行动中发现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就是你具备的能力其实没有高低之分,有区别的是你做比对方做更合适。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按上面的说法,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到别人不做的事情?
不是,我想说的是,别人不做的事情只是行动的开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找到别人不愿做,且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就可以去行动,而不用考虑太多。
能力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吉姆最终能挣到百万美元可不是靠给别人送报纸赚的,而是在他行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资源,这让他在同龄人中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这种竞争里其实就是他的能力。
放到我们现实中也是一样,很多领域都有赚钱的机会,且可以不用犹豫的去做,但结果还是有人赚到钱,有人赚不到钱,这里的问题就是各自具备的能力问题,这就像很多汽车在同样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谁跑的快,看的不是路况,而是车的性能和驾驶员的能力。
总结
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却依然很穷?这个问题的根源不是努力有问题,而是没有找到对的方法。当我们想通过努力赚到钱,或者想通过努力做一番事业时,要想的首先不是我能不能成,而是先分析一下自己具备什么,然后再去想我具备的东西是否能为别人解决一些难题。
如果确实能给别人解决一些难题,那就可以先去做,不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也不用考虑是否能成,因为能不能成是由过程中积累的能力和经验决定的,开始的时候就考虑能不能成其实是在给失败找借口,对赚钱没有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