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凡四训》读书笔记第二十天

《了凡四训》读书笔记第二十天

作者: 赵一桐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23:02 被阅读0次

第四篇谦德之效

一个人能立命、改过、积善会积累很大的福报,但若是不懂得谦虚内敛,无限自我膨胀则有前功尽弃的危险。知道自己是聪明,知道别人是智慧。

谦卦六爻皆吉:易经谦卦:“天道:骄傲自满则亏,谦虚得益处;地道:丰盈满足则变,谦虚得补充;鬼神之道:骄傲自满则害,谦虚得福气;人之道,骄傲自满则厌,谦虚得喜欢。”“满招损,谦受益”。

修行妙方二十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习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先说一些背景资料:“百丈大智禅师”,就是唐朝的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圆寂后谥“大智怀海禅师”。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传世。

“丛林”,就是禅堂、庙,就是和尚的聚居地。“要则”,就是简要的法则,概括、纲要。

1、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凡夫之所以是凡夫,都是“有事”的,都是被妄想执着这些“事”困缚的,即使是丛林寺院这样清静之地,心灵没有经过打扫的人到了寺院也还是有事的,所以就要修行,把有事变成无事,无事的丛林,必是人人都有修行的丛林,所以无事就兴盛。

圣严法师也写过这样的文章:“无事是贵人”(,愿人人都能成为无事之人,都知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道理。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人以无事为尊贵,家庭也是以无事为兴旺。

2、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这句话出自一个禅师之口,除了念佛,无法可念,如印祖所说,九界众生离求生净土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念佛法门下不能普利群萌。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者,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3、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精进就是努力进取的意思,以佛法而言,精进就是息灭贪嗔痴,就是首要严守戒律。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你是佛子,你不守佛的戒律,你是得不了道的。佛入灭后咐嘱阿难,以戒为师。不严持戒律,连佛子都算不上,也就谈不上什么精进了。

4、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这一条很实用,这一条大多数人不知道也认识不到。哺乳动物唯一被科学证明了的可以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饥饿,据说饥饿可以刺激脑垂体里的长寿细胞。出家人有“过午不食”的戒律,天天不吃晚饭,每晚都应当很饿的,岂不知这暗合了科学的道理,等于天天都在服用长生的汤药呢。有空可多看看“过午不食,增加福报”和“饿治百病”这样的文章。如愚是学习了曲黎敏老师的《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后,了解了十二时辰人体十二经脉的当令情况,才开始领悟到佛陀所说和《黄帝内经》所讲的道理惊人一致。近来避谷疗法大行其道,效果显著,也很能说明问题。

5、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菩提:觉悟、智慧。经云,烦恼即菩提,但凡人即烦人,烦恼没有忍辱波罗蜜的观照,没有忍辱修持功夫,烦恼还是烦恼。有缘如果能去读如愚转发的“忍辱的六个层次”依此修习,烦恼都会因忍辱而觉悟。就会不再拒绝烦恼,不再害怕烦恼。“烦恼即菩提”就可以成为现实。

6、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化解是非、口舌,关键一招就是不要辩解。这看似保守的一招,实际上进攻性很强,不辩,是对佛法佛理有高深领悟的人才悟得到,才做得到。不辩,就是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再贡高我慢,一切随缘,这就是解脱的手段。凡夫不知道,一定要争短长,一定要胜他,一定要证明自己有理,一定要证明自己高明,其实都是愚痴而已。

7、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老成:阅历多,练达世事。年老有德,深孚重望,堪为人师表就是老成典型。想要留住人,就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不说尖锐刻薄的话,不做极端的事,老成稳重,处处为他人着想,老成就是真情。真情就有人气,就有人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可以通过老成、通过真情达成。

8、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承担事务,关键是尽心尽力,不在于技术技巧多少,不在能力多少,能尽心就算有功。不用去计较结果如何,也不用去计较成败得失。这样,人人都安心主动做事,事情自然可以做成。这一招实在是很高明,凡夫很难体会。

9、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弟子规上说,话说多,不如少,废话闲话少说,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省得是非不断,省得言不及义,省得词不达意,误导别人。若能常常能一语中的,真不用说太多话。况且话说多还伤神气,不利健康。如愚忽然想起九华山有一位136岁的比丘尼,从出家至今从不讲任何闲话,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有人问她话,若有关修行,则正面开示数言;若非关修行,则闭口不答;生活简朴,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从不假手他人。 老尼师之德行驰名乡里,若有人生病,医药难治,皆来乞求老尼师加持,老尼师皆以手掌拍头三次加持,病即获痊愈,此为念佛三昧功德之力。老尼师之德名感召大陆数家电视台争相采访,老尼师于镜头前,仍一心念佛,泰然自若,不为所动,任凭记者访问,从不答话。她老人家说,守住口业,成佛一半,信夫!

10、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慈,慈悲,慈爱。和,谦和。长辈对晚辈以慈爱为本分,晚辈对长辈以恭敬谦和为本分,长幼有序,守分安命,人人和乐,人人道德都能长进。

11、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做学问,勤奋学习是入门的条件。勤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不但学,而且习,温习,练习,就是一定要操练,还要勤奋,否则不会真正入门。现在学校教育就缺这一点,只学不习,搞得学生不说高中毕业,就是大学毕业也还没有工作能力,更没有做学问的能力,不但眼高手低,还弄出一大堆诸如任性、自私、自以为是、懒惰等等毛病,说都说不完。

12、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因果法则乃宇宙首要法则,因果报应,如影随形。虚云老和尚说,佛陀讲经四十九年,无非就讲两个字:因果。不明因果,不信因果,就会容易种下恶因,终结恶果。不明因果,过失必多,明白因果,相信因果,不妄作劳,方不易犯过失,方能平安幸福过一生。经云,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欲想无过,要知因识果。欲想生命有质量,日日思维因果。

13、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人生无常,生死无常,一息不来,便属后世,如印祖所作,日日将死字挂在头顶上。时时警策,但念无常,才能保持道心,才能了办生死大事,才能不枉得人身一回。如愚赞同这样的说法,每天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来过。如愚更是每天温习普贤菩萨说的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14、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所有丛林中要做的事,特别是修法弘法之事,都要精准严谨,表法一定要庄严得体,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懈怠。这样就不出纰漏,就能切切实实落实一切事项,不负佛恩,不负众生恩。

15、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待客,待人接物,以至诚心、平等心、恳切心、尊重心为上,这样就是最好的对四众的供养。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人人都因为至诚而宾至如归,自然容易生欢喜心,自然容易安住,自然容易得度。

16、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山门:寺院。耆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丛林的领导人,应该以年高而有德行之人为适当人选,这样就能庄严门面。年高德昭,才是镇庙之宝。这样想起儒家思想中孝道的思想,一切圣贤教化众生都从孝开始,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门开,家中有老人,特别有慈祥智慧的百岁老人,儿孙绕膝,其乐融融,那是怎样的一一种图景!一定是特别有福的家庭,常言道,老人家中宝,但听说现在一些年轻人竟然不愿和老人一起住,真傻!

17、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凡事能事先准备就不会手忙脚乱就不会太辛劳。这条出自儒家《中庸》的第18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前两句翻译过来就是: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容易失败。

18、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和大众相处,一定要谦虚恭敬,这才是有礼数的表现,也是最有道理的表现,最有修养的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要谦恭自己的态度。谦恭就是有礼,有礼就有和乐。

19、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遇险不乱,临危不慌,沉着冷静是一种定力。遇事,要首先使自己冷静下来,如同净界法师所说,先返妄归真,正念真如,心先定下来,一切外境都将会定下来,这很重要也很实用。否则事不乱,人先自乱,事乱,人更乱,就不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也就谈不上定力,也就谈不上是真修行。

20、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帮穷济困,一定出于慈悲心,一定是真正无所求地利益众生,而不是出于其他理由,否则就会失却根本。所谓慈悲的解释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慈悲心是济物救人的根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读书笔记第二十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du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