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医联体(转)

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医联体(转)

作者: shenrong | 来源:发表于2016-10-23 19:03 被阅读0次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新医改推行了7年,各种做法都在不断尝试,医联体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前不久一位“歪果仁”的一句话,却几乎把中国医联体给“一棍子打死”。此人是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卫生学院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石磊玉,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投入没有占GDP的10%,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基本医疗的落实。在他眼中,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医联体。医联体在中国搞了这么多年,竟然只得到了这样的评价,究竟是为何呢?

    大医院为啥挖空心思搞医联体?现在的医联体已经不是新概念,各地都构建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医联体内部,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大型三甲医院虽然挂着公立医院的招牌,实际上却是生意人,赚钱才是其第一要务。以往由于体制赋予了三甲医院太多的优质资源,使得他们在医疗市场中形成绝对垄断,因此大型三甲医院往往十分热衷于组建医联体。然而,由于医联体内部不可能真正实施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垄断又造成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医患矛盾也因此日益突出。

    分析人士认为,大医院积极组建医联体,其最原始的动力是获得更多的病人资源。大医院与下级医院共同组建医联体后,一方面,大医院获得了更多的病源,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下级医院通过大医院无偿提供的技术帮扶,使更多病人能在基层完成治疗,他们不但学了技术还得到了经济上的收益,从而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中国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医联体”?



    如同邦联制下,各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的一种松散的联合体一样,我国的医联体主要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



    石磊玉认为,尽管中国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各地并为此建立了不同性质的医联体,但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联体。“很多地方成立的医联体都是政府牵头的人为工程,大家仅仅是达成暂时的妥协,医联体不是自发的产物,不可持续,因为整体的医疗体系不允许这种医联体持续。”



    分析人士认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一结构化矛盾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根深蒂固,搞医联体是妥协的结果。目前,各地松散型的医联体占多数,能起的作用并不大,政府抓的时候,能起一阵子作用,不抓了,可能很快就形同虚设。



    “医联体”结出恶果?



    在这些矛盾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医联体也结出了不少“恶果”。去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发生的群体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事件爆发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的医院,实际上并不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亲儿子”,而是通过医联体形式认的“干儿子”。而据报道,参与维权的职工表示他们同工不同酬待遇太差,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人员绩效奖金一万多,原市中区人民医院员工只有一千多,这样的分配方案让部分员工大为恼火,引燃了拉横幅维权事件。



    两家医院走到一起实际上是借了医联体的“东风”。这种貌合神离的医联体,自然也是问题多多,小医院实质上并不属于大医院,双方随时都可以“分手”,闹得不欢而散。



    “医联体”路在何方?

    中国的医联体已经提了20年,为何很难落实?



    已故前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认为,中国的医联体发展不顺利,原因有:缺乏分级转诊、第三方支付体系不发达;医院之间的医院信息系统不统一;缺乏标准化、规范的临床诊疗方案。他以华西医院组建的医联体为例:华西医院的医联体已经包含了各级500余家医院,其中大多数合作层次较浅。



    台州人民医院院长陈海啸在谈到医联体的出路的时候也表示:“真正要实现资源调动,比较可靠的还是以所有权为纽带。”而所有权不统一的医联体松散合作,调动资源的能力就比较有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组建医联体的初衷,即:当初为什么要组建医联体?让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医联体”这一概念很早就被抛出来了。“让技术跑,而不是病人跑。”这是当初政府组建“医联体”的初衷,通过把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专科医疗串联起来,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区县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提升医疗效果。

    问题来了,这么做,大医院愿意吗?当然愿意!

    (本文为医学界微信号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医联体(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ek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