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对,忽然想起来是感恩节那天,在一家Tims咖啡馆里,闺蜜微信和我说起她在福建老家靠海的房子打算装修一下,买了各种蓝色的装饰材料给她孩子的房间。
闺蜜是一个执着的人,从我认识她开始,就知道她喜欢蓝色,二十年来,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然而对于蓝色的热爱还是从未改变。
关于闺蜜的执着,比如说,我在朋友圈里发一条“知道一条路和走这条路不是一回事”,她就会在后面给我加一条“走这条路和一直走这条路也不是一回事”。想想,深以为然。
因为那天聊天忽然提到蓝色这个事情,让我想起朋友圈里另外一位有趣的朋友几天前在朋友圈里发的一本书以及一段文字,也是关于蓝色的,于是截图转发给了闺蜜。
闺蜜说被文字打动了,问我是什么书?于是,我就问了那位有趣的仅有一面之缘的朋友,他二话不说就要了地址说寄我一本,然后附加一句“懂得欣赏的人要分享”,又不忘加一句,“我闺蜜说的”,当然,这位朋友所说的闺蜜便是这本书的作者。我亦深以为然,二话不说的发了地址。
两天以后,我就收到了这本书。拆开快递的那一瞬间,我才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生活的隐喻》,封面朴素的令人有些诧异,灰蒙蒙的就像是一张二十年前的老照片。然后,封皮上有一行小字,“世界一直是游乐园,只是很多人没有票”,一下就说到心里去的感觉。
回到家,打开扉页,是作者的亲笔签名,“安孜”两个字写的开张而不乏圆润秀气,时间停留在2019年5月19日,友情的痕迹跃然纸上。后来,在书中得知了作者的名字“安孜”之“孜”出自《尚书》“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大约砥砺自己笔耕不辍,或心中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之故吧。
快速的浏览了一下内页,心里泛起一些感动,然后发给这位朋友,告知书已收到。
原本是想收到书直接给闺蜜的,看到书后留了下来,立即又买了一本送给了我的闺蜜。
再之后,大约过了一周,某一天我出门带了两本书,这是其中一本,另外一本是近期读的专业书。在另一家Tims咖啡馆里,那天阳光很好,专业书读的有些累了,于是我翻开了这一本细细读起来。
打开第一篇《舍不得与摆不脱》就被触动了。文字、图片都令人感动,细碎真实的就像秋日细密的雨珠落在手心里,湿湿凉凉而又真实美好的存在着。彼时,正经历和一只仅仅相处了一个月的可爱小猫刚刚分离的间隙,的确未曾想到分离会那般令人难过,这篇文章亦令我觉得些许安慰。想想作者是经历了多少分离之痛才会有如此领悟。
凡人凡事若能以终为始,痛苦终究就会少一点。如果一开始就能想到结束,那所有的开始就都会慎重,所有的过程就都会珍惜,所有的失去和分离也就会坦然。因为,所有的开始很可能是一个偶然,但最后的失去和分离却会是一个必然,并没有什么能够永远陪伴。
遗憾的是,就生命中的前半程来说,人是很难谨慎对待初始的。因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路上,会有太多的东西在无意间闯入占据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根本来不及思考,甚至我们还在襁褓中还在睡梦中,它们就已经走进了我们的世界。
人到中年,总会越走越累,回头打开行囊一看,背了这么久的包裹里面,很多东西原本就不是属于自己的。这感觉就像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里对弟弟苏辙发出的这句疑问,“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于是,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下,打开包裹看看,整理整理,打扫打扫,把里面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慢慢一一卸下,留出空间来给自己真正热爱的人或事。如此,开开心心轻轻松松走进人生后半程。
所谓“中年危机”不过如此,能卸下来便是幸福,便是打开人生新篇章的机会;舍不得放不下,就成了危险,后半生大约便活在了自己给自己造的坟墓里,日复一日加深着过去的烦恼和无趣,印证了罗曼罗兰所说的“大多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了,只不过他们八十岁才埋”。
面对分离并不容易,它总会有创伤后遗症,需要一个“哀悼”的过程。所谓哀悼,就是要学会对每一个会牵动我们情绪情感的分离事件,认真的看见,认真的再见。尊重过去,感恩过去,然后转身。那一瞬间,你会有机会收获一种“大江东去,千山西来”的壮阔、充实和美好。
关于“分离”写了这么多,实在是分离和放下对人生而言是如此艰难。尊重,感恩,放下,转身,珍惜。唯有如此,不负光阴。
还是回到《生活的隐喻》这本书吧,我后来看完了整本书,文字的细腻令人心动,用作者本人的词语“细碎绵长”再合适不过,还有内容的真实纯粹,自有一种力量和美感。
感谢这种因真实纯粹而带来的力量和美感,感谢这种细碎绵长的情感。我从书中找了一些词语,给了我的另外一位擅长书法的朋友,请他将这些词句一一写在买来的空白书签上,作为一个小小的心意回赠给这位特别的朋友。
愿他一切安好!
蓝色,在英文里和忧郁同名。不过在我这里,它是海阔天空,是环抱着陆地的蓝色海洋,是拥抱着地球的深蓝星空。
关于友情,关于蓝色,我想说:
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友情便是一路相伴相识相惜共同成长海阔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