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份关于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干部任免名单已经刷屏。这份《中山大学学生会2018—2019学年度干部任命公告》名单上,按秘书机构、组成部门、办事机构三个层级,列举了近200个学生会干部岗位。更为荒诞的是有些副职还特别用括号注明了“正部长级”,俨然一幅当今官场的缩影,一个小官场的“备份。
大学的学生会,本来就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维护学生权益的的学生组织,不存在什么官位官衔,也不存在什么级别大小,然而学生会的“官员”们在照搬与沿袭官僚化的套路上,却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更是一个个官气十足的小官僚。
这些大学生们为什么就这么贪恋官瘾,为什么对官位就如此痴迷,为什么在象牙塔内就沾染上了如此浓厚的官僚习气?
少一些“官念”的渗透,教育的天空便会添一份明媚与纯净我以为,除了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及文化,已在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并潜移默化着人们的观念、处世与行为外,与我们的教育更是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与大学教育有关。大学办学方向本应该体现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去行政化、官僚化,然而当今的一些大学不仅没有去掉行政化、官僚化,相反行政化、官僚化气息还越来越浓厚,置身其中的大学生们受其影响和熏陶,便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官味、官气和官瘾。
另一方面应该与我们的大学生在之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有关。基础教育是大学的入口,基础教育为孩子们所打下的精神底色,对他们进入大学乃至步入未来人生,影响很大。
作为基础教育,本该尽最大可能弱化官本位意识,让孩子们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中生活和成长,然而遗憾的是,不少学校却对“官”极尽渲染之能事。让浓厚的尊官、崇官、媚官的气息和氛围,就像廉价的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浸泡着每一个孩子。
稍一留意,就会看到不少学校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时常会拉起一些标语,诸如“热烈欢迎XX领导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感谢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大力支持”之类的。
学生见到不论是校长、主任,乃至其他什么“长”,都应该让孩子叫“老师”,这样既亲切,又体现尊重,还让孩子不受官本位的影响,然而,大凡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对遇到的人统统都是以职务相称。
我经常去学校,学生见到我们,首先给我们的是一个标准队礼,再毕恭毕敬地道一声“局长好”“科长好”,看似学校礼仪训练有素,学生们懂礼貌,但在这背后,却是对幼小的孩子的一种“官文化”的渗透。我曾多次告诉校长和老师,要教学生不要称职务,让学生叫我们“老师”,或者叫“叔叔”“阿姨”,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尊重。
你还稍用点心去观察,在学校的很多场合,官本位的思想在孩子们面前可以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少先队干部按“级别”设置几道杠的标志,学校各种庆典、颁奖典礼所安排的按“级别”大小的出场顺序,学校组织的活动对嘉宾按“级别”的职务介绍,特别是主持人对重量级别的嘉宾在介绍时用重音的突出和极力的渲染强调。
更有甚者,一些活动若遇烈日雨天,“官”们都有遮阳挡雨的设施设备,孩子们只能在日晒雨淋中接受着大大小小官员的训示,相信不少孩子在那时那刻,就有了“当官真好”的念头。
这些看似无意而又意味深长的点点滴滴,却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孩子们的官本位意识。
少一些“官念”的渗透,教育的天空便会添一份明媚与纯净当然,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是不无关系。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我身边有一个家长,一天中午,他上小学的儿子从学校回来,满面春风,十分高兴,主动淘米、洗菜,家长疑惑地问:“考了第一名?”儿子兴奋地回答:“不,我当上了组长!”殊不知,家长却鄙夷不屑地说:“组长顶个屁用,有本事当个班长看看!”
或许等级意识,当官就要当大官的意识,就在这一句话的不经意间,给幼小的孩子浸入了。
曾记得某卫视热播的一档校园真人秀节目——《一年级》,萌翻了不少人。在竞选班干部中,一年级学生马皓轩的妈妈为了让儿子当上班长,给班上的每位同学发棒棒糖;李昊煜的父母加班加点为全班做了蛋糕;而王梓璇的爸爸因其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身份,不但预支了很多诱人条件,更是搬出了李锐、杜海涛等明星朋友为女儿拉票……
这可以说既是家庭教育的写照,又是社会教育的折射,这些不健康的拉票行为,便把成人世界中的“官本位”思想不遮不掩地迁移与浸透到孩子的心灵,更将社会的功利心照不宣地强行带入孩子单纯的世界,这样的节目而且还通过卫视播出,那就不是对一两个孩子的影响了,那是对全社会孩子“官念”的发酵和助推。
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的影响下,社会上的一些官文化、官恶习,使得童年的天空也笼罩着浓厚的“雾霾”,孩子的世界变得再不那么纯粹,孩子们在他那样一个明净清澈的年龄,便深深地烙上了“官尊民贱”“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这样的官本位思想。
比如学校竞选学生会干部,班级竞选班干部,这本来是给孩子们搭建的在同学面前自我推销、自我展示、自我历练的一个舞台,现在却成了孩子们你争我抢进行拉票的“战场”。
不少孩子为了竞选上,而不惜采取世俗的作派,搞一些“歪门邪道”,去拉关系,套近乎,比如给同学送笔、送橡皮、送玩具,以换取手中的选票。
有的小学生当上了班干部,竟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勒索。据媒体报道,安徽怀远县一小学副班长兼语文科代表,凭着他拥有的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在五年多内收受其他学生“贿赂”几万元。这个小学生全班只有七个人,他上网上学,有专门的孩子骑自行车接送,他要来的钱,有专门的孩子替他保管,为了要钱,还逼迫其他学生吃屎喝尿,真没想到,一个不过13岁的小学生,却把这点权力运用到了极致。
“官念”、官本位,对于孩子们就这样一步步地入脑入心、入骨入髓了。这也难怪,中山大学的大学生们还没从象牙塔走出来,就已经透出了一股浓浓的官僚作风,就已经开始按官场的规则,照猫画虎、邯郸学步了。
少一些“官念”的渗透,教育的天空便会添一份明媚与纯净我在想,当这些大学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官场”上,他们还有为学术献身,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吗?我们的大学还能够培养出创新、创造人才吗?
我还在想,如果这些大学生,走上社会,果真到了他们官袍加身的那一天,不知他们会把官瘾、官文化、官场上的陋习,去怎样玩弄与演绎个淋漓尽致、天翻地覆,他们还会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利益吗?他们还能念及百姓温饱冷暖吗?
对于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如何淡化“官”念,降低“官”感,去除官本化,如何让孩子远离“权力的操控”,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纯洁的种子,这不仅是为了教育的理性回归,也不仅是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更是为了这个社会的秩序,为了这个社会价值取向的重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