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评《琵琶行》对话

评《琵琶行》对话

作者: 贝妞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00:31 被阅读0次

        由“对话”贯穿连接的一整首诗,有言或无言,均是诗人与琵琶女的对话。两人在此前不曾相识,几声琵琶乐一音让诗人不禁问道:“弹者谁”?琵琶女无言。乐声戛然而止。其实后文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是与此颇为相似的一种回应。这里的对话可以理解为故事的开端,前者探出身来,后者对此事是有些惶恐的,她躲闪着,像是用余光注意到了她能够伸手触及的交流。琵琶女能接受这次对话其实是很勇敢的一件事,她已经很久没有拥有过能与他人对话的机会和底气了。正如她自述:已是“暮去朝来颜色故”,这于她而言是失去,是人生的由盛转衰,更是她“对话”的底气。这种对话早已脱离了表面的口头交流层次,能产生“对话”是二者灵魂的吸引与契合了。而整个对话的过程,其至美之处在于灵魂的相知、相融。灵魂不受性别、身份、地位的阻碍,固然高贵与神圣。 

      白居易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琵琶女的乐声。其中的“珠落玉盘”、“莺语婉转”、“银瓶乍破”等精彩绝伦的描写,可谓是同时拨动了几千年的心弦。说白居易笔法高超,这是自然,但更本质的事实是,他用极大的真挚与热情去感受着琵琶女通过乐声传达的内容。他为何会说那是“似诉平生不得志”,并非他泛滥的情感对此做了过多的解读,正是诗人用心努力向琵琶女的心底深处靠近所“窥见”之情。当然,琵琶女的表达同等可贵,如果她没能将自己心底涌动的情感倾注于此,那这几曲琵琶的意义便不会上升到《琵琶行》。仔细想来,能达成“取落无言”、“江心秋月白”的境界,源于二人都巧妙的表达,触碰着彼此的灵魂。邀她奏一曲,琵琶女不自觉地袒露出这种种种身世之感,绝不是受邀一弹便可奏出的。曲罢,自言身世种种。可以这般坦率敞开心扉的同时,是感知到了这听众的共鸣。兴许是神情?或是不经意的一句感叹,这般灵魂对言的含蓄、真挚,很自然的引出下文的表达。

        琵琶女的身世在我看来并非那般惨淡。换而言之,二人的彼此了解在无形中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哲理,是一种世间万物的发展所循之迹。于与琵琶女而言,她并非不幸,只是经受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注定之势。“钿头银篦,血色罗裙”的盛景一过,便是衰颓。这里写得很好。可也正是因为这般注定的结局,个人在命运的洪流之下,就是那样可悲。诗人“重卿卿”,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她与琵琶女的身世终究是不同的,诗人并非“盛极而衰”,他是在宦海中沉浮的人。这段对话也很妙,诗人说我是“如听仙乐耳暂明”,想必二人都是都是会心一笑。对话的最高境界是无言,是自然流露,是在倾听中产生共鸣。其实诗人为何能从琵琶女的身上获得安慰,倒并非是二人的处境相似。处境不好的人很多,只是二者灵魂的契合,让他们彼此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彼此的经历共情。况且,二人不管是在性别还是在身份上差别都很大,能有这般感触已是不易。

        琵琶女再奏一曲,对话接近末尾。诗人写“凄凄不似前声”,兴许诗人才会觉得这琴声的变化是那样的明显,所以最后这些“话”大概都是给诗人听的。这次我“凄”不只为自己而感伤,我同为你而悲,为你而奏。为什么对话让两人灵魂高度契合?“满座重闻皆掩泣”,只有你“青衫已湿”,知这“凄凄不似前声”。

    《琵琶行》的“对话”,是很精彩的对话,是极为震撼人心的相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琵琶行》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mm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