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中,作者吴忠豪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理解”不等于“积累”,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积累。关于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现在需要研究的是,语文课如何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能够“运用”的“积极语言”。
他认为为了促进学生“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尝试运用”的过程,心理学称之为“试误”,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大家知道,学生“理解”而不会“运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而能够“运用”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的标志。
可是我们语文学科在“语言学习”上严重忽略了这样一个“试误”或者说“尝试运用”的环节,似乎我们的学生在“学语言”可以例外,可以“无师自通”,理解以后不通过操练就自然会运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现代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理解”,也不是光靠重视“积累”能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在“运用”,而当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正是“不会运用”。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安排一个“试误”的环节。按照这样的理念教学语文,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为学生今后在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这些新学语言架一座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