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文章的第4篇
全文3215字,预计需要8分钟
在和家长面谈的过程,很多时候能感受到家长的无力,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怎么说都听不进去,甚至一和孩子沟通就演变成一场争吵。
在沟通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怎么和孩子沟通才是有效的?
其实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两位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而是她们都是3个孩子的母亲。不管从专业还是自身作为母亲的经历都非常具有借鉴性。
书中讲了怎么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合作,代替惩罚的办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和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6个方面,每一章都有使用的方法,通读下来,我自己收获最大的就是关于感受,基本上所有的这些章节都有涉及到。
01你能接收到孩子的感受吗?
很多时候我们苦恼于孩子为什么有不好的行为,书中开篇提到,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刚开始我也觉得很简单,接受孩子的感受嘛,不难。直到我看到这个例子,你可以先思考下如果是你,怎么回应:
孩子和你说:我快疯了,只不过就迟到了2分钟,体育老师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我当时想了一下,我可能会说,你不能怪老师,那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你觉得我的回应有问题吗?可能没有,这个是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本来孩子就是有错的。当我看书中作者的示范,我其实是否定了孩子当下的感受,这时候他可能心理会有些愤怒,也会觉得你完全不理解他。正确的回应:
我:那你一定很生气。
孩子:是啊,我挺生气的。
我:嗯嗯
孩子:不过,也是我迟到在先,教练和我们提前说了,我下次一定早点出门。
这时候孩子不需要给出任何建议,否定,提问,责怪,心理分析,同情等等。倾听孩子,和孩子产生共情,他们会自己解决问题。
作者给出4个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4个技巧:
1.全神贯注的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简单到你基本上不需要说什么话,读到这想起之前胡老师提到的说,他面谈的时候可能不会超过十句话,大多数是在听。其实就是在接纳孩子的感受。
说出他们感受的时候,态度和语言同样重要,不能过于冷谈或者反应过度。如果孩子在气头上,你很平静的说,哦,你生气了。孩子可能会更生气。
或者孩子只是抱怨了一下同伴迟到,你回应说,真是不能原谅,他怎么能这样,太没有责任心了,你一定再也不想见到他了。反应过度也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负担。
接纳孩子感受有3个点需要注意,首先当你帮孩子面对他自己的感受的时候,要具体。不能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孩子心理可能说,不,你根本不理解我。而是说,那你一定很生气。
其次,不要加“但是”,要全盘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是”通常意味着削弱,返回,否定之前的话。这个词削弱了你肯定他的感受。比如上文提到的迟到
“那你一定很生气,但是你就应该准时上课。”在小孩听来,你根本不理解他的感受。
最后,不要问为什么。有时候你想体谅孩子,但孩子却不领情,有可能是方式不对。“你觉得……怎么样”“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问“为什么“多数情况只会给她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基于他们原本难过的心情,分析原因,然后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原因。
孩子更可能和一个能接纳他们感受的人沟通,而不是一个逼着他们做出一个解释的人。
说到这里,可能也会有人会问,那接纳孩子的情绪,意味着我们要认同他们的感受吗?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了解他们的感受。
有个家长之前和我说,孩子到家之后吐槽他们的老师,我不能提任何建议,如果提了,他就说,你不懂,然后摔门进屋。只能顺着他一起吐槽老师。
但注意了,这时候有可能你让她满足了,但却妨碍了小孩对自己的反思。其实这时候只需要说,哦,听起来你不喜欢那个老师。她能自己在诉说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也有可能有疑问,那如果我认同他的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的?孩子会不会被宠坏了。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比如,小孩生气打了同学,你不能说,打完同学很解气吧。而是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动手打人是不对,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愤怒,用语言而不是用拳头。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受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02 你向孩子表达了你的感受了吗?
说完孩子的感受,我们来谈一下我们成人。
在这一点儿上我们成人其实做的并不好,中国一向讲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的来说在情绪表达上都会比较克制。
而且可能也会觉得我们是成人,有权威,怎么可以直接告诉你我很难过或者无助呢?
但成年人也是人,如果不说出来,你的感受会郁结在你的心里,成为一个炸药包,下次可能同样的情景一点就着,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
我之前和一个学生互动检查的单词的时候,她说,老师,单词你快点查,我马上就要出门了。语气中有很明显的不耐烦。
我当时没说什么,可是心下却非常不舒服,下次在和孩子检查单词,即使孩子表现很好,也总会想起她不耐烦的样子。
后来学生但凡有同样让我不舒服的行为,我会直接说出来,这样学生也能知道,哦,这样是不对的,老师不会接受。
书中提到有一个单亲妈妈带2个孩子,当她耐心不足的时候会和孩子们说,现在妈妈的耐心像西瓜一样大,现在妈妈的耐心像葡萄一样大,现在妈妈的耐心像豌豆一样大,我们最好在它变成粉末之前停止。
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有人反馈的,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在学校或者社会中才能更好的和人合作。
03接纳感受贯穿所有沟通场景
【感受】其实贯穿整本书的所有内容,在代替惩罚的办法,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就提到:
第一步,说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简短)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不带评判
第五步,挑出可接受的,哪些不能接受,哪些付诸行动。
我们都想孩子少走弯路,但在和孩子提意见之前,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再提出,你觉得……怎么样,……会不会更好一些。
直接提出意见会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理解她,也不会听你的意见。
在赞赏孩子的时候,用赞赏的语气要描述你看到的或者你感受到的,孩子会自己赞赏自己。
接纳孩子的感受,其实就是学会共情。但共情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的母语,需要学习。这并不容易。
作者在书中写到一个故事,有次回家被女儿放在门口的溜冰鞋绊了一下,她温和的提醒女儿说,“溜冰鞋应该放在鞋柜里”(提示),但女儿看了她一眼,面无表情的回房间了,作者说,当时真想揍她。作者从中学到2点:
1)真实很重要。明明生气却温和的说,显得很不真实,可能当时大吼说,女儿就会注意到。
2)第一次不成功并意味要回到老路上,还有别的办法可以尝试
当时作者也向老师吉诺特博士抱怨过改变旧习惯很难,”用新方法和孩子说话时,舌头就像不听使唤似的“吉诺特博士回应作者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并不容易,至少改掉口音就很难,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这会成为他们的母语。
孩子感受好就会有好的行为,怎么让孩子感受好,接纳他们的感受。
书中还介绍了其他具体可行的办法,比如写纸条,提供选择,尊重孩子的努力,表达你的期望,提示,鼓励孩子用外部资源。
还有一些模拟练习,帮你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如果时间也建议你读一下这本书,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很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