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黄河——心之和解

致黄河——心之和解

作者: 花烂漫 | 来源:发表于2023-05-01 07:34 被阅读0次

几乎每年都要去黄河故道走走,吹吹经由河水拂过来的风,听听沿坝杨树叶子在风中的拍打声,看看油绿油绿的麦苗田,感受黄河水面那波澜不语的诉说......

这次再见黄河,那静默不语的河水,那水波不惊的湖面,让我的内心肃然起敬,但更多生出的是无限的柔情。那似乎是一种敬畏,也像是一种理解,更像是一种心的了悟,这大概是一种与黄河更深的连接吧。


黄河的水可真是黄啊。突然脑中就浮出了一句话:“子不嫌母丑”!这条养育了华夏儿女的母亲河,流经了世世代代,又有谁会因为她的混浊而嫌弃过她呢?相反,那黄色的水不正是她亲近土壤,一路向前,不怕污泥浊沙的体现吗?

或许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对父母养育的不满,一如当年父母眼里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做子女的我们也会在心里偷偷地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也许羡慕人家的妈妈总可以温和对待孩子,人家的爸爸总可以帮助孩子指点人生...

这也让我想起了吴熙琄导师曾经的一段话。当大家因为一个男孩的唯唯诺诺,而纷纷指责一位脾气火爆的妈妈时,老师说:“虽然作为妈妈她脾气是挺大的,但她为什么会成了这样的女人呢?谁不想做一个温柔的小女人,可以有个人来依靠呢?但如果现实是她必须要支撑起这个家时,没有脾气能生存下来吗?!”

对于黄河的理解,对于这个妈妈的理解,都让我生出了满心的敬畏与感恩。这是母亲的情怀,母亲的担当。当生活被现实挤压到只能孤注一掷时,她是不会顾忌到自己的,那些坏脾气,那些急躁,那些粗心...也如黄河水中的泥沙,不正是为了坚守她心中那个养育的信念,而伴生出来的吗?就如同黄河之水滋养沿途生灵,自身也被挟沙裹泥是一样的。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黄河之黄,是坚定,是无惧,是沧桑......如果可以倾诉,一定是那满腔热爱中的无怨无悔,是其强悍姿态里的最无限柔情。


水不一定都是清澈才美。黄河水不清,但她那翻滚的黄,却恰恰彰显了其最透澈、最纯悴、最无私的爱。人也不一定完美才是美,只要心怀爱心,懂得感恩,愿意将曾经受之于这个世界的点滴之爱,倾情还之于这个世界,便是最清澈的美。

黄河之涵容比之于心之包容,坚守大道是根本,但若能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来行事,以释然的态度对己对人,才是真正的豁达。

相关文章

  • 推致良知于事物 万事万物皆得理-群读传习录12之答顾东桥书2

    先生曰: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

  • 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考试前

    心似黄河之水, 身如东海之舟。 问余本周曾往, 离昆尚在杭州。

  • 用药如用兵

    和解之印

  • 心之所想 付之以行

    心之所想 付之以行 ——致我最亲爱的同事 人放空自...

  • 弘毅讲堂心得

    “心的火种,可以燎教育之原野,可以烛照教育之苍穹。” ——《致教育》 人生无悔...

  • 我是龙的传人

    —致祖国母亲 黄河汹涌淘不尽我的情

  • 2020-02-19——阅读笔记-《传习录》

    原文: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

  • 骑着牛儿过黄河

    微秀旧作,移此。 骑着牛儿过黄河-- 致爱妻

  • 如水如一

    黄河边感怀:如水如一 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惟愿: 上善如水, 吾心如一。 如水之静, 如水之动, 如水之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黄河——心之和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ro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