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古人爱讲知行合一,那么如何知行合一呢?
纸上谈兵的例子就是没有知行合一的典型,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说的久经战阵的老将们也连连点头,但是真正领兵到了战场上却举止无措,动静失据。
我想举个知行合一的例子。
这个故事是说,在印度,有一个小孩,很爱吃糖,家里没人管得了他。他的妈妈知道他很崇拜圣雄甘地,就想,如果让甘地来劝她的孩子,他一定会改正。于是,她就带上孩子,走了很多路来到甘地的住所,在甘地的住所里有很多从各地来请他帮忙或给予祝福的人。见到甘地之后,妈妈就把她的想法跟甘地说了。
甘地听了,对她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了,你先回去,一个月之后你再来这里。”
于是,妈妈带着孩子走了。一个月后,又走了很多路回到甘地的住所。甘地还记得他的请求,就对孩子说了一句话:“孩子,以后不要吃糖了。”
那个妈妈有些疑惑,就问甘地:“Mahatma,我很感谢你跟我孩子说的,我也相信他一定会照您说的去做。但是我有个疑惑,既然是这么简单的话,为什么您当时没说,而要让我们等一个月之后再说呢?”
甘地很和蔼地回答说:“亲爱的夫人,因为那时,我也很爱吃糖。”
我想这就是赵括和甘地的区别。孔子是一个很讲究知行合一的人,在《论语》里,就有好几条有关的记录,比如“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代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因为担心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孔子在说,古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如果他只是知道,而没有行过的道理,他就不愿说出来。这大概就是甘地的想法。
还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不是说君子言语上一贯木讷,而单单行动上敏锐。不是,后面那个行是已经知行合一的行,没有知的行,也不是孔子推崇的。既知又行过的,一定要敏捷,一定要去做,去说,侃侃而谈。而如果只是知道,而没有实操过的,就要木讷,不去谈论。
试想,假如有一个西医的大夫,去谈论中医,谈的特别好,但他从没有做过这行,如果让他真的坐下诊脉,那不立马就会露馅吗?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合一了。
所以,我们的知识库里可能储备很多知识,但那仅仅是储备,我们要公开谈论的话题最好局限在那些我们能操作的知行合一的知识之上,我们要明白,其他的仅仅是知识储备,而没有经过实际操作,这就是古人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