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寻求》,作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以我浅薄的心理学知识,我将它划入人本主义心理学。跟此前阅读的《自我的寻求》相比,两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近似,《自我的追寻》更偏重精神分析(依旧按照我浅薄的心理学知识水平来理解),而这本书有点像是《自我的追寻》通俗解读版。
之所以说本书与《自我的追寻》相似,这本书的侧重点在讲What,即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Why,即混乱的根源是由于几个原因:社会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悲剧感的丧失。而在有关于How的解读上,似乎有些缥缈,自由、责任、当下、爱、永恒……一切都好高大上,一切又象是遥不可及。
自我意识是人类的独特标志,是从外部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能力,人因此能够超越时间,不但生活在现在,也可以生活在过去、生活在未来,可以学习,可以想象,可以探求真理。人因此而与其他生物划开了一道鸿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一个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我”就不再是我,而是我对我的“看法”,至于这个看法的角度是职业(律师、白领、军人……)、家庭地位(爸爸、妈妈、宝宝……),还是财富(首富、穷者),并不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已经消失了,只剩下对“我”的看法。一些有大智慧者才会问:“我是谁?”。
一个个体,究竟怎样才能真正认清这个问题?
也许,“我”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最基本的“我”,即“我”的物质性存在,换句话说,就是身体,被大德者嫌弃的“臭皮囊”。
婴儿对世界最早的认知就是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觉知,一个小孩子伸胳膊蹬腿,吸吮手指,把玩具塞进嘴里,一步步地认识外在世界,一岁左右才能区分自己和外物,要到两岁才能形成初步自我意识。因此,身体才是认识自我最基本也最根本的手段。
我们焦虑着,我们也努力想缓解自己的焦虑,但又会有几个人会安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一个花半小时呵护自己的皮肤的人会不会用三分钟的时间关注一下自己的面部肌肉,一个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人又会不会花十分钟体验一下身体的感受。我们焦虑的来源可能是我们从未认真善待我们的身体。在我们不断精进的历程中,身体被当作一个机器,我们想让它做任何事,却从不问它本身想不想。
人的意识可能会不诚实,但身体不会,身体是潜意识的容器,它最清楚我们真正的意识。认真地跟身体交流,或许是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最好也最简单的办法。“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想告诉我们的也许是,人要象婴儿一样,通过身体来感受外界,来认识自己。
慧海禅师曰:“饥来吃饱困来眠”,就是有意味地关注身体,是超越了肉体本身的意识重新回到肉体的真切体验。
爱自己的身体,和身体认真地交流,就是最好的活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