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是朱熹的作品,名为《春日》,描写了春日郊游时看到的景色。到底有多么美呢,他只用了一个“新”字。写诗要有“诗眼”,据此提升整首诗的表现力和意境。
春天来了,赶上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熹和一群朋友去泗水之滨游玩。水天相连的景色,让人有一种新鲜别致的感觉。只要放下负累,谁都能看到这么美好的春日景色,触目所及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模样。
这首诗言语质朴,没有生僻典故,没有艰涩词句,合乎风格俊朗的宋人习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朱熹一开始靠写诗名扬文坛,那些道德理论文章大多数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诗中提到的泗水,位于山东境内,是北方沟通淮河流域的重要水上通道。朱熹是南宋文人,泗水一带已经被金国侵占,他根本不可能去那里春游。明明没去过,偏要写出来,这就要琢磨一下诗人的创作意图了。
诗中表面的意思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泗水”指代儒家,“无边光景”是指孔圣人学问令人耳目一新,对其推崇备至。而“东风”暗指儒学教育,“万紫千红”是指儒家丰富的学问多姿多彩,连接起来就是儒家学说世人皆知,其中学问百花齐放,内里多姿多彩。
纵览全诗,这是一首借写景说理的哲理诗,但是诗中描绘的春景活灵活现,形象贴切,使人在鉴赏诗本身时,不经意间便落入了诗人设下的局中,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而“万紫千红总是春”更因为描写恰如其分,通俗中蕴含真理,成千古名句。全诗写景处有趣生动,说理如春风润物无声,构思奇妙,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之中追求孔圣学问的愿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