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觉察中理解困惑
学习《同化学习策略》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好比一场及时雨,我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是学不会呢?没学习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之前,也尝试去解决,但苦于找不到方法,用的方法都是徒劳无功,没有办法对症下药。如:给他们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知识;尝试着给他们找方法;给学生找师傅,让师傅有针对性地辅导;进行小测试等等,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我的困惑一直都得不到解决。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好像隐隐约约看到了我该努力的方向。正如刘老师书中所说的,我虽然也在尝试着改变,但是我没有试图尝试着去寻找学生大脑里的原有知识,并使之与当前的新知识进行对接,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我自身的经验为出发点在给学生总结经验方法,逼迫他们快速成长。接纳吸收了这一观点之后,我开始从自身查找原因,试图在大脑中搜索有关我的困惑的原有知识固定点,将新学到的有关同化的知识与我但暗中的原有的知
识建立联系,困惑产生的原因:
1.我没经历过基础知识不过关导致不会做题的经验。上学以来的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所有学科中,我感觉学习数学最轻松,我理解不了那么基础的题他们为什么老是不会做,有的明明套个公式,或者利用例题提供的模型都可以解决,他们就是不会套,更不用说举一反三了。就是因为我认为简单,我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对他们来说也不难,导致认知产生偏差。
2.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我以前带的学生相对来说程度较好,而这两年带的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原有知识固定点。
3.良好思维习惯没有养成。平时在教学中,更多的为了做题而讲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的功夫较少,学生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思维习惯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很难把薄弱的基础知识提取出来作为固定船只的锚桩。等把新知与旧知联系合并到一起,同化发生之后,本周在教学中我不再“执着于”学生为什么不会,而致力于寻找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原有固定点。课下辅导几个程度不太好的学生学习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刚开始他们都不想学习,认为自己学不会,等讲解过程中,逐步了解他们的原有知识,给他们补充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他们让大脑想尝试把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时,这几个学生发现原来也没那么难,星期天专门又让复印了有关这些类型题的试题,主动练习。我的困惑解开了,顺便把学生的困惑也解开了,这应该是本周做的最有意义
的事情了!
二、在实践中养成习惯
事件一:培养学生能简便则简便的思维习惯
上次在给同学讲一道练习题中,有一个结论需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因为这是七年级所学习的知识,时间已经过去比较久远了,怕学生忘记,就提了就问学生。
我问:你们是怎样来求∠A的度数的?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A=180-90-∠B。
我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回答我的是一片沉默。一看当时的情景,我就知道学生把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给忘记了。当我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了,等他们说出口的时候,其他同学恍然大悟。立马又有同学说: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那我还那么麻烦的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干什么呢?对他们而言,多记一个定理对大脑而言反而更复杂。
我说:举个例子,咱们大家都能够从家走到学校,我现在开车把你放到了半路,让你从半路来学校的话,你还会回家里边绕一趟再来学校吗?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会。
我说:是呀。很显然从半路来要节省一半的时间,少耗费一半的体力。对这道题而言,利用两个定理差别不大,因为即便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180-90学生也能很快口算出来,但其他情形呢?学生听了立马感觉这种思维方式应该学习,应该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能简便则简便的思维习惯。
事件二:皮球浮上来了
晚上给六岁的孩子读《皮球浮上来了》,读到皮皮把球踢到只有一点儿水的水缸里,捞不上来的时候,我停下来问孩子:“你帮皮皮想一个把皮球捞上来的好办法吧!”
孩子眨巴着眼睛说:“可以拿一个捕小鱼的网,把皮球网上来呀!”
我说:“嗯,不错,没有网子怎么办?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孩子说:“妈妈,你不是给我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可以找块儿大石头把水缸砸个大窟窿,这样皮球不就和水一起就出来了吗?”我说:“还能想到《司马光砸缸》,不错,不过为了捞个球,把水缸砸破好像也不是太好,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孩子灵机一动又说:“你不是给我读过《乌鸦喝水》,可以像乌鸦那样给水缸里扔石子,水面上升,皮球不就浮上来了吗!”我说:“对,这方法比砸缸好多了,除了石子可不可以加其他物质,让水面上升,皮球浮出来了呢?”孩子眨巴小眼睛,眨巴了一会儿说:“也可以加水,让水面上升,皮球也能浮上来!”
正如刘老师所说,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只管埋藏,遇到机会锻炼孩子提取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试图把脑海中的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练习的次数多了,思维习惯形成了,同化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事件三:改掉坏习惯
我是个不善于计划时间的人,喜欢把事情往后边拖,好像不拖到最后一刻,永远干不完事似的,由于记忆力下退,每天还得思考今天什么事情没有做,一罗列一大堆,然后开始郁闷,感觉心中压了好几块大石头,让人透不过气,这样的坏习惯也耽误了很多事情。
年前准备给孩子转户口,今年孩子就要上一年级了。孩子的爸爸寒假就让我到行政大厅去问一下,看看需要什么材料早做打算,我想等开学了把孩子送到学校,我心心静静的去办理。开学了之后,我拿着材料到服务大厅去办这样的业务,工作人员告诉我孩子的爸爸必须在现场才能办理。当时特别自责,孩子的爸爸才刚去外地上班,人间过年值班,十五休息了半个月足够可以把这件事情完成,就是因为我一拖再拖的性格,错失了良机。后来因为疫情,孩子的爸爸又回不来,事情一拖再拖,拖了好长时间。从那之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改掉拖拉的坏习惯,每天开始做计划,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先把当天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到微信中的文件传输助手中,因为微信每天都看,不会忘记,把郝院长语录作为警句,提醒自己计划时间,提高做事情的效率。近段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天都有大石头从心头搬走,晚上躺到床上内心是满足的。
#郝晓东早安新网师(548)
提高工作效率有诀窍:
1.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2.今日的事必须今日毕;
3.排定科学的工作次序;
4.有了任务要马上去做;
5.执行时必须专心致志。
果然原有的知识经验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把新知与固有经验联系,达到同化的目的。不管是自己,孩子还是学生,平时有意识地运用同化策略学习,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该做埋藏的时候及早埋藏,该利用亲身经验的时候适时利用,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培养学生形成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
两周前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的时,教学生利用函数图像来看不等式的解集,我感觉我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讲哪一部分就盖上干扰部分,让同学们理解。讲完之后还有一部分学生一脸茫然。有的同学说:我解个不等式,答案就出来了,为什么还得这么麻烦观察图像呢?
我说:这道题相对来说较简单,我们解不等式可以把解集解出来,但遇到比较麻烦的题,我们直接就可以在图像上观察出来。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几个程度中等的学生说:算了老师,太难了,我放弃了。一节课有几个学生愣是没学会。课下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解集,学生反而感觉那么难呢?第一次,我找了两个说放弃的同学,两个能轻松看出来的同学,问了他们学习之后的感受。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看不懂解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无法把图像与解析式联系起来,不领会数形结合思想。第二次我又找到了这两个说不会的同学,开始给他们辅导,先画一次函数的图像,让他们再次感受什么是数形结合?接着让他们理解一次函数与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再画一条与原有图像相交的一次函数,让他们自己说出交点表示的含义,进而理解交点左侧,交点右侧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怎样的,函数值的大小是怎样的,两个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就这么简单。第三次我准备了几张函数图像让他们判断解集,学生说这些题现在对他来说是“soeasy!”之后又让他们把方法讲给其他不会的同学听,效果还不错。
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学生刚开始不接纳看图像写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等想接纳时,又因为缺乏原有知识固定点无法将新知合并到旧知当中。这足以看出原有知识固定点对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性,等学生学习出现卡壳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检查一下看学生是否缺乏相关经验和相关旧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