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品里,本山大叔问:青春痘长在哪里不让你担心?范伟答:青春痘长在腰上不让我担心!范伟又被忽悠了,答案是:青春痘长在别人脸上不让我担心。
其实,范伟的答案我大体认下了,只要青春痘不长脸上,不影响市容市貌就不让人担心了。
从初中开始长痘,至今不离不弃,往后仍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之势,但大体局势已稳住,这时候聊长痘,避开了刚开始时一股脑想着吐苦水的青涩,也避开了与长痘撇清关系后大谈风清云淡的马后炮。现在算是有将敌方歼灭的想法,表面已学会和平相处。
林夕在文字里说,生性敏感除了在观察和从事创意活动上边有优势,看不到什么好处。在我看皮肤敏感(为了跟林夕的话搭上边,这里将长痘偷换概念成皮肤敏感)这种事儿,除了增加些心路历程和感受力,也看不到什么好处。
简单概括,就是想要拿下却没有拿下,还逃避不了,屡战屡败后不得不向生物规律低头,寻求和解方式。虽然为日后听陈奕迅的《苦瓜》多备了一类心境,本质上是吃了一场败仗。
我大胆揣测,能直接体会到类似感受的大概有:长痘、减肥、长个和发际线。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不痛不痒,从当事人的视角对外在形象有影响,往往奢求的不多希望改善到普通水平就行,折腾一番后还得接受事不由我的无奈。其影响主要是当事人心态的起伏。也就是说,心态很好的人,不算大事。
网上有个段子,大概是说打扮得很精致出门鬼都没见到一个,穿着拖鞋邋里邋遢地就遇到熟人了。这里熟人指当事人尊重的人,用整洁的仪容跟对方交流,是必要的尊重。另一个方面也增加对方对当事人的认可。如果熟人是指心仪的异性就是更是要命了。
我尝试用女友的视角看这个段子的前半部分是不成立的,因为穿得精致是自己开心的事儿,正如现在很多女生在社交网络说的老娘涂口红就是图自己开心快活,跟你们男的评论好不好看没有关系。
回归到段子,衣着打扮尚且影响印象,皮肤状态也是,严重时精气神会大打折扣,也才有了祛痘机构打广告时一再强调“长痘会影响个人外观形象,进而影响学习、婚恋、找工作和人际交往,对找对象和找工作都有影响,久治不愈影响心理健康”等术语。既然是广告,不吹牛逼就是无作为,其夸大程度不探讨,但肯定是有所根据的。
运动和艺术等领域是讲究天赋的,这是共识。运动员的幸运应该是拥有天赋,且有合理的训练把潜力挖掘成实力,并在竞技场上正常甚至超常把实力发挥出来。若有了实力,最大的遗憾是在比赛时没发挥出正常水平,所以也往往会看到有些运动员得了非冠军名次也很满足,因为知道应有的实际水平已发挥出来了。
类似的,听到关于长痘和肥胖等的控诉其实本质上就是对于“未能发挥出应有水平”的遗憾和不甘,当事人脑海中多少都有个关于某一指标回归正常水准的自我画像。早先少年时也是充满遗憾的,生怕自己是“金城武”或者“梁朝伟”那类型的,让长痘耽误没能茁壮成长起来,后来在认清自己“应有水平相当不高”的事实,这类遗憾后来便没了。好比总担心自己怀才不遇,终于有一天认识到自己没有才,便消停了。
另外的遗憾是不能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干净整洁”,这点很要命。我高中时候大多数时候不好意思回头说话的,也试过用后脑勺跟后桌对话的奇葩奇葩行为。后面桌坐的是三个女生,都是很平易近人的朴实女孩,所以不是害怕自己在对方心中形象掉分的心理作祟,主要原因是不想鼓着或者脓顶着大红鼻子,让对方产生视觉和心理的不适,简称恶心。
与痘痘抗争的岁月里,尝试过的努力很多:比如数年内极少吃油炸;曾一度对零食失去兴趣;不喝饮料只喝开水和矿泉水;长时间坚持早睡早起,可以挂科不可以熬夜的那类坚持;也试过长时间换着坚持某些运动,除了喜欢运动,原因还有二:一是希望在形体上做一些补救,二是期待无意中打通任督二脉从此和长痘说拜拜,也就是说祛痘在我这儿曾上升到玄学层面;再有的尝试略微荒唐,试过将近一个月只喝粥,青菜粥和绿豆粥,吃不饱时候买些白米饭跟青菜粥和着吃。要说明喝粥是上高中时期,还没有养生大师跳出来鼓吹绿豆,所以我这属于实验行为,不列入迷信范畴。
这些尝试结果并不理想,但常年下来身体素质倒提升不少,关于那次喝粥实验,结果只是从营养过剩型长痘变成了营养不良型长痘。
其实再回看,当时心态是非常失衡的,经常患得患失。也许会为吃一口热量高的东西而悔恨自责,影响到心情,这种体验可能易胖者感受更深。试想一个人在街上看到一个甜点蛋糕,想吃便买了吃了,过后便忘了。可如果当事人长痘了或者摸到了身上的肉,又开始感慨卧槽……就不该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本来很开心的事,却要被牵扯出来受刑。客观的说来,一旦影响心情,患得患失,其负面作用已经超过了事物发生的本身了。
曾经跟女友倾诉自己非常克制饮食和日常护肤清洁,可还是长痘。一方面倾诉不愉快,另一方面也想说想表现自己有一定毅力是值得被她赞许的。听下来,她有些不以为然地说:“吃什么跟你长痘关系不大,我看你吃得挺健康的还不一样长痘,你就是控油保湿没做好。”她皮肤好,我听到这话很来气的,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她后来在环境偏湿热的深圳生活了段时间后,体会到了饮食引起上火的功效,觉得当初一棍子打死饮食的重要性有些片面。但照我现在理解,她那番话我几乎全认下了,她想表达的应该是不希望看到饮食这么平常的事,带出太多起伏,非要分出个吃什么对与不对。因为她见过我在饮食长时间极度克制的时候,克制是会崩盘的,也见过我带着放纵食欲的心态狠狠吃上一顿,然后内疚地等待长痘的降临,并许下以后如何如何的决心。对于前者情况,她没表示过鼓励表扬,于后者情况,也没有制止与评判。于她自己,我看到的是想吃啥吃啥,吃到了就挺高兴的,但吃的不多。从现往前推的很长时间里,只要在大致健康的范围内,我也开始很少想着不能吃什么,也很少回想吃过什么,除了吃坏肚子的时侯。
有本关于自控力的书里有一实验,具体细节可能有出入,大体是把人分两组,在安排他们做一些事的同时把零食和糖分给他们,第一组是被告知可以随便吃而且并且向他们传达适度吃零食的好处;第二组被告知要克制糖和零食并被传达关于吃这些的消极因素。实验结果第二组吃的比第一组多不少。从结果推测不难解释,第一组的人吃的时候是享受的,没有内疚与焦虑,对于细水长流的事儿,吃一个适度的量便得到满足;第二组吃的过程,伴随着克制的焦虑和内疚感,想着下不为例便在下次到来前狠狠违例,不利于感知身体发出的准确信号,吃了超过真实需求的量。
《绝命毒师》里,男二杰西在戒毒会上听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不要活在自责中,接受自己”,这是编剧安排男二戒毒过程的转折点。
以前听到一个朋友说,如果不是易胖体质,一定要天天吃什么什么。话肯定是夸张了,不过我想,朋友其实大概率没有她自己以为的那么喜欢吃什么什么。
易胖人群的减肥都是从运动和饮食两方面入手,因为有过“向生物规律低头”的经验,深知易胖人群减肥的不易,这里不聊减肥建议。中国古话里民以食为天,跟食欲和平相处本是件自然的事,肚子饿了吃到饱再平常不过。近现代作品描写艰苦岁月都会提到吃不饱的回忆,而选择节食减肥的人相当于在得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忍受艰苦岁月的“吃不饱”,其操作的难度可以想象。
记得去空军总院看皮肤的时候医生说了一句话感触颇深:“……好好注意可以改善,但不能跟那些皮肤好的比,毕竟咱条件不一样。”不知道有多少减肥机构或者减肥帖子,会提醒有读者“条件不一样”。我相信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自身的平衡点也不一样,就算易胖人群易胖的程度也有差别。维持在平衡范围内本就是件不错的事,若再经过努力得到改善更是可喜可贺。若不去想平衡点,盯着远离平衡点的目标,追逐累,达到目标后维持也累。用很俗套的观点,我是赞同健康就好,没有绝对的标准。在球场上经常看到体型偏胖的人,运球节奏投篮都很有观赏性。至于建议,往下说又是些知易行难的道理了,就此打住。
最后说一个小故事,本科英语课会有个小环节,按学号每周排一两位同学上台进行Free Talk ,大二的一天排到我了,我聊的是自己总是无缘无故地高频率地掉饭卡经历,磕磕绊绊地把那事儿说了之后,奇迹发生了,后来再也没掉过。好了,关于我长痘的事说完了,老天保佑。
分享卓别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的一段节选: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