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帐下笑谈公众号
三国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爷爷辈到父亲辈,再到我们。
特别是男孩子们。开始是连环画,然后是收音机里各种版本的评书,接着是大街小巷的游戏机。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771172aaa3f63d6c.jpeg)
识得一些字后就开始迫不及待地爬上书柜,去探索那本半文半白的大部头,却因资历尚浅涉世未深,总是读的一知半解,不过好在94版《三国演义》连续剧出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f5cd6e6aca8ed5cb.jpeg)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电视剧的不断翻拍,三国里面的典故一直充斥在人们的茶余饭后,直到《军师联盟》的热播,古人的智慧被一点点挖掘出来,很多道理已经成为了一定范围内的方法论。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在于其可以古论今、以今证古。如今中印之间的地形,喜马拉雅山之于秦岭,汉中之于藏南,何如?
从北面南进容易,毛泽东1962年西南一役,与曹操“得陇不复望蜀”、诸葛亮“七擒孟获”可谓曲异同工之妙。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9f9aacefc3f44dfe.jpeg)
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破阳平关,入南郑,军势大振,丞相主簿司马懿及谋士刘晔都建议乘胜进兵益州,灭刘备,除后患。
曹操经过三思,却认为不能“得陇望蜀”,因为他对兵出散关山行路之难和地势之险有深深的体会,蜀道之难更过散关,以疲惫之师越险攻蜀,怎得“席卷”。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4602d2efb006db2b.jpeg)
那么,曹操是否真的错过了一举收复蜀地的机会呢?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曹操确实错过了大好时机,属于战略性决策失误;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曹操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以当时的兵力和战役准备,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攻蜀成功。
本人赞同第二种意见,分析如下:
1、部队疲惫不堪。曹军在此前,即使从三月自陈仓进兵开始,到七月进占汉中,也已经连续在险峻的山地行军作战达五个月之久,其部队已经处于很疲劳的状态。
2、后勤补给困难重重。曹军进攻汉中,其粮草基地必然设在关中地区,隔着险峻的秦岭向前线运送粮草困难重重,要从汉中直接大举进攻蜀地,势必造成更大的辎重补给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da38e0c42e0aa7aa.jpeg)
虽然汉中可能有一些粮草,但是一则汉中本身军队数量较少,而且这些部队投降之后,也要吃饭,因此如果要想依靠汉中来解决大军的大规模战役粮草保证是不现实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f10bbf75991be270.jpeg)
3、兵力不足。曹操投入汉中战役的兵力,大体在十万左右,这个兵力是根据当时张鲁集团的防御兵力集结的。拿下汉中之后,如果要继续大举入蜀,则必然要在新收复的汉中、武都留下部分兵力,那么能用于攻蜀作战的部队,大约只能有八到九万人。
这对于刘备集团有剑阁天险可守的部队而言,已经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也就是说兵力不足。如果从后方内地再调兵增援,那时间又来不及。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a61b13731389ac43.jpeg)
4、时间的紧迫。曹操当年七月进占汉中,消息很快报告给江陵的刘备,刘备立即与孙权达成和平协议返回,这个时间间隔其实是很短暂的,并不像后世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有数月之久。实际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5633484563e23a19.jpeg)
5、不论是刘晔的建议,还是司马懿的主张,都有一个相同的前提:益州自己被曹军的声势所吓倒,自行崩溃瓦解,而不是依靠曹军自身的作战。
但这样一来,就等于把如此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行动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敌人自动瓦解之上,这是很不合理的。
如果敌人不自动瓦解,那么曹军并没有任何的后续手段,甚至很可能深陷于茫茫山路之中。
粮草不济,战拿不下险关,退已经不能全身的境地。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的决策是稳妥和正确的,而刘晔、司马懿的意见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较片面不足取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1ab4cd3daddb21e5.jpeg)
从战略上考虑,曹操能顾全大局,知于进止,实不失为明智之举。后来的形势发展,也从事实上证明其谨慎绝非多余。
毛泽东是喜欢读史的,这段史实在《三国演义》中有描写。当年在长征路上,李德和王明等就说毛泽东不懂军事,只看过《三国演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7da8aba74c009f91.jpeg)
所以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毛主席的目的不仅仅是打赢,而是要长期稳定大西南,绝对不会有一统印度之想。印度易攻难守,孤军深入并被尼赫鲁拖住,国际形势定会逆转。请看各个时间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7fa922913b42b390.jpeg)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古巴导弹危机随即爆发,当天,中方的自卫反击从守势转入攻势;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结束封锁,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零时发表声明,宣布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034d8515eaf12f49.jpeg)
可以看出核心原则就是,不让第三国尤其是美国和苏联介入并由此扩大和延长中印冲突的规模和时间。
在全国布局上是在东部采取攻势,在西南采取守势,长守中有短攻,短攻是为了长守的胜利。这一战略思想,今天我们更加应该理解并铭记。
很多人到现在老在瞎喷说当年不应该打过去又主动退回来,直接拿下藏南,啥事都没有了!说这种话的人基本属于军事小白键盘大侠。
任何重大军事行动,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开始而是怎么结束,不应仅是打赢而是战果如何消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749239a10fd1a8c1.png)
看看立体地图并仔细研究该地区的海拔落差就明白了,很像中国农村里放在急流下方的鱼篓子,鱼儿冲进去容易撤回来难。
我方一侧垂直海拔落差又急又大,后勤补给很难跟上;而敌方一侧印度平原坡度很缓,兵员和给养能够以低成本源源不断地送过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5498427/a71c97c68d403392.jpeg)
藏南前线的地形易攻难守,决定了我方资源补给在当时很难保证,打下去会因资源不继而守不住,中印边界冲突中,军事后勤条件对印度有利。
因为喜马拉雅山离中国的力量中心过于遥远,毛主席之所以被称为卓越的军事家,是因为他看到的,往往别人看不到。
而一些人只看到南进容易的优势,却忽视了不易收回的劣势。
军事进攻犹如拉皮筋,不能收放自如,在地理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拉得太长,一定会有断裂的风险。退不回来的进攻一定是最失败的进攻。
破釜沉舟的战法是在政治上没有选择的险胜,但破釜沉舟绝对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必胜战法,很多情况下是釜破了舟沉了人也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