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参观秋叶大叔的公司,大叔亲自带我们参观、讲解。真没想到大叔的公司规模这么大,整整占据一层楼,有100名员工,直播间就有三个,尤其是公司文化墙、学员成果墙让人看了很震憾,于是我把这段经历拍成小视频。
没想到这个视频得到很多人的认同,都说我拍得好,连大叔都帮我把视频转发到群里,得到大家的肯定,心里特别高兴,那一刻突然体会到什么是创作者。
以前总认为自己只是喜欢分享,很少把自己当做创作者,直到最近读了张宁的新书《创作者》,才对“创作者”这三个字有了新的理解。

“你”就是你的创作
一说起创作,我们会想到什么?手工、绘画、设计…在传统领域里这些都是创作,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作的形式、创作的平台越来越多。
不管如何变,写作自始至终都是创作的主力军,尤其是新媒体崛起后,只要你想,就可以创作。只要你写,到处都是展示的舞台。
而现在除了写文章,还可以拍视频,这两种形式成为目前两大创作形式。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用一支笔、用镜头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成为网红,实现变现。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所以创作并没有那么高大上,那么难,每个人都是创作者,每个人都是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
只要你能用你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你就是一个内容创作者。

记录灵感是创作的源泉
说到创作,很多人会担心没有素材,尤其是长期持续地输出时,如果没有素材说明积累不够。
那可以从哪里收集素材,找灵感呢?书中提出四点,分别是路上见闻、书中故事、高光时刻和聊天笑话。
记得彭小六老师说,他每次出门,不论是在地铁站,在咖啡馆,又或者在收费处,他都会用心观察,只要发现好的素材马上就保存到印象笔记,甚至做成PPT保存起来,等到用的时候再提取,书中则推荐用灵感日记的方式来记录灵感。
所以,其实我们不缺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和随时记录的习惯。
《创作者》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 “吞吐”,“吞”指高效输入,比如读书、与人交流、学习、观察;“吐”指混剪输出,就是把别人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混合加工后重新输出。
一个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必然是吞吐能力强的人。
创作是持续公开的成长
昨天跟朋友聊天,说到简书在2016年时兴起,很多人进驻简书,有两位成为当时的简书一哥,一位是彭小六,一位是猫叔,即使他们后来都转战到公众号上,也保持日更的节奏。
其实成功的人大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持续地做一件事情,想要在内容创作上创造个人垄断也是如此。
想要在内容创作上形成个人风格,或者让别人无法与之竞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持续输出,因为有句话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就象自己做视频号一样,日更100天的时候,每天涨粉频率非常稳定。可是等到100天结束后,就没有持续稳定的更新,这就无法形成强烈的个人印记。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复利,也叫滚雪球,雪球只有持续滚动,才会越滚越大。
创作内容重要的不是创作,而是持续、稳定的创作。创作是漫长的过程,创作即成长。
在这个内容创作蓬勃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通过写作、短视频传递知识、个性、技能,传递真实的自己,通过持续创作吸引粉丝,改变生活。
创作,创造无限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