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起床喽,睡懒觉不好,我们要做一个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的好孩子……说好了几点起床的,快点起来……”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假如早上你是这么叫他起床的,可能他会无动于衷。若是换另一种说法,可能就比较有效果:
“小宝宝,我们起来出去超市玩咯!”或者“小宝宝,起来看动画片——帮帮团咯……”
同样,当你想让小孩按照你的意愿去做时,讲太多道理也没有多大作用,还是得多利用他感兴趣的事来引导他。
比如我们家女儿,晚上让她刷牙睡觉时,又是看动画片又是吃饼干,或者陪她读书识字,一通操作之后,才会跟你乖乖上床睡觉。除非她特别困的时候就另当别论。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自私的。人并不是根据对还是错去做选择的,而是根据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来做选择的。
这对小孩子也适用。孩子也是很自私,很现实的。比如,有时候爸爸给的好处多点,她会倾向于爸爸,而妈妈给的好处多点时,又会倾向于妈妈多点。
记得美国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在《温暖的孩子》这本书里有个“结果选择”理论,大意是说,人类是感性的,它会让你身不由己,去追逐那些感觉起来对你似乎有利的结果,然后养成终身性格,在这个事儿上,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作者告诉我们,人类办事的流程大都是:先有对结果的感觉,再有行动。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符合“结果选择”行为模式的。
而孩子,这种更加敏感和特殊的人群,只会把“结果选择”模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丝毫不加掩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其实根本没那么复杂,就是周围环境提供给他的“结果导向”一点点积累的。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懂得利用孩子自私的本性,同时应该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多给孩子提供积极正面的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