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到了陈蔡这个地方,绝粮了。那时候遇上战乱,周围在打仗,粮食也运不进来,老百姓已经饿得坐不起来了。
子路很生气,对孔子讲:你教我们做君子,讲那么多的大道理,把我们带到这里,穷成这个样子,我们走上穷途末路了,你看到了吗?子路对于孔子所教给他的东西,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孔子说,君子就算遇到了这样的穷困,也能够固守操守、原则和道德底线;小人一旦走到穷途末路,就无所不用其极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抢劫 、杀人、偷盗都有可能做出来。
我们心中经常会担忧:自己的人生,有没有可能也会有一天会走到穷途末路?我们固守的操守,该有的道德、品性,对他人的态度,能不能够保持下来?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讲到“孔子不找”,他的快乐不需要向外找,随时随地淡定、快乐、从容。他的快乐不在于钱,甚至不在于能不能吃得饱饭,而在于“道”。
“道之不行也,知之”,这事我知道了,但是没关系,该做的事我还要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句与《反脆弱》息息相关,杠铃式配置的人,是具有”反脆弱”能力的。无论是“邦有道”,还是“邦无道”,他都能够活得很好。
史鱼的特点是“直”, 是好事,但是只有“直”不够。史鱼说“邦有道,如矢”,如果这个国家特别好,这个人像箭一样,射出去的那个箭,“如矢”。
“邦无道,如矢”,国家不好,政治昏暗,他依然是像箭一样地射出去。那这种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一定会被折断。
孔子对史鱼的命运,表示了担心,“邦有道”“邦无道”,这是不一样的。
然后蘧伯玉是个君子。因为君子不光是有“直”,君子还有智慧、仁德、勇敢,叫“智、仁、勇,三达德”。
蘧伯玉,国家如果好的话出来当官。当国家不行、混乱、奸臣当道的时候,卷起来回家教书去。总之他能够活下来,先把火种保留下来,然后慢慢地教学,发扬道德精神。
孔子的反脆弱能力极强。人生的杠铃式配置真的是智慧,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什么也不吃,一晚上睁着眼睛不睡觉,就思考宇宙、苍生这样的大问题。结果没想明白,不如找两本书来看一看就解决了。
也就是,不能没有学就去思,学和思,一定是要配合在一起的。
正如牛顿说:如果说我有点成就的话,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把牛顿的东西,真的多读几遍的话,你会发现,牛顿站在了太多人的肩膀上。他到最后突破的那一刻,使用了前人大量的工具,才作出最终的突破。这就是“不如学也”。
所以孔子讲,没事别一天到晚瞎琢磨,瞎琢磨得太多,会浪费特别多的精力,不如先多读书。
比如我们现在的阅读,有的人追求一定要读“有用的书”,什么标准呢?
如何演讲?如何提高情商?然后如何谈判?会被认为是有用的书。
但是,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起作用。
读多了,有一天突然把它和一个哲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可能都通了....
很多人喜欢读所谓走捷径的书,教你怎么和别人博弈,但并不能够带来太多的进步。
因为层次本质上没有提高,改善技术,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优化。
解决一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使得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真的解决它。这是特别有意思的观点。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如果立志想要成为仁人君子,想成为一个追求形而上的人,对自己有道德要求的人,应该谋求的是“道”。什么“道”呢?
是不是在努力地接近宇宙的真相?是不是在努力地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所做的这些行为,是不是对这个时代有意义,在帮助这个时代前进?
但这些大的问题,却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好多痛苦。
孔子讲:君子每天要努力探索的是“道,”而不是“食”。 “食”代表物质,如果为了挣钱、安全感,选择天天耕地,照样会饿肚子。
有的人,看起来不知道在干吗,整天在钻研着什么,可他该赚钱的时候照样会赚钱。
靠体力劳动在赚钱的,只能够拿到市场的平均价格,不会特别高。靠认知水平赚钱的人,可以拿到十倍、百倍于别人的收入,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
因为全部是知识经济,谁的认知水平跟别人不一样,有差距,谁赚钱多,就是这样。
“君子忧道不忧贫”,担忧分散精力、损伤元气,过度的担忧会使得你生病。但“忧道”会开心,想不明白的、想明白了,会更开心。
要努力做事,要负责任,有时候,运气的成分,也确实会造成收入的波动。
反过来,心态如果变得更好,不断地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赚钱的能力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强。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损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友直”,有事直说;“友谅”,说话算数、靠谱;“友多闻”,喜欢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这样的人是好朋友。
“便辟”是谄媚,说好话,拍马屁;“善柔”,心不对口、口是心非;“友便佞”,花言巧语、巧言令色,为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不断地辩论,这叫“便佞”。
《他人的力量》中,讲到的第四种人际关系——
其特点就是,我能够看到你的优点和长处,该鼓励的时候,我一定会鼓励。但是如果你有问题,我也会非常直接地讲出来。这时候,朋友之间才能不断地互动,共同进步。
筛选朋友的时候,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友”是个动词,愿意跟谁交往,这个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应该努力地去和那些能够带来帮助的人交往,未必是他的财富比你高,未必是他的名气比你大。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学习的人分四类,第一类“生而知之”,最上层的这种,不用教,生下来就会。
“学而知之者次也”,一个人好学,生下来就有一颗好学的心,保持着好奇心,一直学到老。这是第二等的。
孔子说自己,也是第二等。“我这个人别的没有,我就是好学。”
第三等是“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就是不学不行,不学就很痛苦。
比如要当律师,就必须先司法考试,这就属于第三等。大部分的人,困了能够去学,已经不错了。
最后一种人最可怜,“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已经困住了还不学习,还不愿意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就真的没办法了....
你属于哪种?
明天继续《樊登讲论语.先进》的分享~~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