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若清晖(原简书名:渔夫鱼妇)
一
最近儿子从学校回来总有些闷闷不乐。好奇心驱使,我瞅着他那不怎么舒展的小脸儿就想问出个究竟。
“妈妈,我真讨厌他们,就知道笑话别人!”还没等我提问,小家伙就抢先我一步地洞悉到了我的疑虑。
“是谁惹我家男子汉不开心?”我故意逗趣地想分散下他的小情绪。
“上体育课…他们都笑我胖,然后做操时,每次扭屁股,他们笑得更厉害。”儿子越说越委屈。
或许是母子连心,我感受的到儿子内心深处的那种受伤。这种当时场景下,自尊心受打击的感觉真得很难受。
大概是成长中,我对于自尊心的那种强烈呵护感,在无形之中传递给了儿子,导致他对这份自尊也格外在意。
二
儿子遇到的问题,勾起了我学生时期内心的创伤。
那是在下午的一个课间,我被同班的一位男同学恶趣味地取了外号。他一边笑我,一边故意地挑挑他那副四眼眼镜,喊“红小豆试验田”。我难道没有名字吗?!做为女生,一个面子和自尊同样看中的女生,这样的外号就像在我心口剜了一刀,严重地打击到了我。那时的我,正处青春期,学习压力比较大,天天很紧张,造成内分泌失调,皮肤经常冒痘。
从那之后,我变得特别自卑,每天甚至除了上课听课,其它时间不敢再抬起头来。我非常羡慕那些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同学。多大点事从不放心上。可我…做不到!
所以,如果再有被人嘲笑的声音,我总会条件反射式的敏感。当儿子提到有同样的问题时,我还是选择当下先确保处理好自己内心的钩子,再好好开导他。
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了解到自己的这种心理叫“习得性无助”。
打个比方:最近在协助同伴运营一个微信群,群内的伙伴来自五湖四海,谁也不认识谁。我竭尽所能地希望群内可以活跃起来。然而,每天自己就好像是在唱独角戏。整个群是冷冰冰的,没有人回应。时间久了,我都快要开始质疑人生了。或许是他们选择自动屏蔽群消息,或许是真得很忙,又或者是有其他原因。但没有反馈的回应使我很受伤。
再比如,我准备跳槽再跟领导沟通薪水时,得到的回复确是“一切还是得从新人开始,升职加薪靠能力!”我开始是充满期待又自信满满的,因为我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应该在这个节点中有所回报。可没想,又被打回了原形。导致我最近我还在想自己到底能不能胜任工作的问题,对自身能力开始不自信起来。
而“习得性无助”就是指,在先前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便获得了一种“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受,并因此变得消极被动,形成了一种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即使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也不再选择尝试。
四
回想一下,我似乎从小到大总是特别容易陷入到类似的循环之中。选择爱情、选择工作、学习…就像是被圈上了紧箍咒一样。几年前的我,还总有一副老人家的心态,“为什么受伤的那个人总是我?我哪里不行?我到底行不行?”一系列可以合并同类项的句子反复在脑海中萦绕、打架,终成了“心魔”。
我内心里的那个自我评价标准,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成了别人眼里的那个我,根深蒂固。
五
后来也逐渐明白:原来有一种思维是“成长型思维”。我们很多人都会有着强烈动机,想要改变、变好,并为之坚持努力。
正如伟大的诗人里尔克 所说:“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内部走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
我们走进。”
而我亦没有放弃自我修行,在成长的路上磕磕绊绊地继续行进着。
儿子的问题似乎有了解决之道。然而,当我再走进他的卧室,准备郑重其事地跟他沟通一下时,他却早已忘掉了之前的难过。看来,还是没心没肺的好。而我也不能太把类似问题太当回事。毕竟,儿子也是在成长之中,时间会告诉他该怎么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