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这个剧的人,如果没有耐心看完整篇,可以看完开头以后跳过中间对剧里人物的解析,直接到后面的总结。)
看完“少林问道”很多感悟,难得的好剧,值得反复品味。不过不太喜欢后面无想带着僧人去抗倭,画风一下子转到爱国主义,如无想大师那样得道高僧,说抗倭是除魔卫道其实不妥,按理在他的眼里,大明子民是众生,倭寇也是众生啊,国与国之间的掠夺本身就没有一个明显的对错好坏界定,他可以带人去帮忙,尽可能的感化人,医治人,任何生命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加上这种国界之分,如果有这样的区别对待,说明他悟道还不够。而剧情最后以这样的爱国情怀结束,反而把之前叙说的佛学变得狭隘了。这一段我不太喜欢。
人都有贪嗔痴,也正因为有贪嗔痴,才是鲜活的生命,但过犹不及,凡事有度,如败火大师一样把度把握的很好,那就是大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也正因为这些执念引发了诸多的好与坏,善与恶,组成了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执念的不同导致彼此之间的误会和纠缠。
网上很多人说看到程闻道一开始的鲁莽嘶吼,杨秀一开始的嘴上功夫和无能,觉得他们怎么这样蠢,要报仇也要先让自己强大。可当我看这些的时候,我没有任何不满,而是深深的理解,如果我是程闻道,也许做的还不如他,如果我是杨秀,也许根本没有他那么勇敢,即便他的勇敢比较愚蠢,也不是每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道义能做到的。剧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很饱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执念和禅。
程闻道一路修行,对仇恨的执念,对情爱的执着。当时的禅就是保护李蓁蓁,杀了明德,他认为杀了明德就报仇了,为社会除害了。但当他一次次固执地以命相抗,始终没能杀了明德,终于明白,自己还太弱小,无法报仇,这个时候的禅便是去少林学武功,然后再回来杀明德。当他想要给李蓁蓁赎身而苦于没有银两时,他发现费尽全力他也保护不了李蓁蓁,给不了爱人未来,所以他开始放弃情爱,为李蓁蓁找到可以保护她的人。关于报仇,为了学武功,他救出铜人,为了学武功,他想办法医治铜人,可最后发现,怀着功利之心无法医好铜人,他反思了自己,怀着善心领悟了洗髓经,最后医好了铜人。虽然他仍然有报仇的心,但已经在修行的路上了。因为要为明德治病,他采取很多方式拒绝,最后在命悬一线时,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终于明白,杀了明德,他依然不会心安。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变得淡定了,明德说这才是强者,置之死地而后生。自此之后他不想报仇了,但仍然放不下尘世的繁杂,社会的黑暗,想去救灾民,更想去度化严世蕃,所以他坚持下山,这时候的禅是匡扶正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帮助弱者,度化恶者,希望世间都是好人,没有坏人。而师兄方丈等人怕他再次入世会被卷入纷争,再度勾起他的仇恨,可无想已经不是曾经的程闻道,他已经修行到半路了,也坚定了修行之路,只有入世以后把放不下的经历一遍,才能真正出世。当他被严世蕃往死里打,杨秀为了小义撕毁账本而死谏以后被打残,他明白,不可能度化严世蕃,也不可能让世间只有好人,没有坏人。这时他的禅是水至清则无鱼,地狱不可能空,但佛却无处不在,他尊重世间的一切,也尊重任何人的执念和禅,同时尽力度化可度化之人,帮助可帮助之人。
杨秀心中的执念便是圣贤书教他的道义,毕竟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空有一颗道义之心,满腔仇恨,却不知如何化解,只用一身蛮劲以卵击石,和满口仁义道德去说服别人,一开始杨秀的禅便是即便是死也该有读书人的气节,宁死不屈,但不论他说多少圣贤之道,多么宁死不屈也要送葬,也无法除去奸佞,不过是感动了自己和那些和他一样满腔热血却无能为力的读书人而已。和程闻道一起没有炸死明德以后,他意识到只有先活下去才有希望,但怎么报仇还是迷茫的,所以跟着程闻道去少林,帮助他一起学武功再杀明德。当高建雄杀了田大人以后,他突然醒悟,只有考取功名,让自己站得更高才可能铲除奸佞,这时的禅是让自己更强大再报仇。于是他成为了徐阶的门生,鞍前马后,试图铲除严党,当他拿到账本时大义凛然,以为可以就此让严党消失,可最后发现交出账本只能让眼前的兄弟,朋友还有兄弟的父亲消失时,他的禅便是连小义都无法保全,何谈大义,他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改变一切,但作为一个正义的普通人,他尽己所能死谏,即便只是蚍蜉,也试图震下一片叶子。他起到了读书人的作用,就是榜样和气节,这是他的个性和能力所及,其他的也不强求了,认清了自己,最后也舍生取义,找到了归宿。
高建雄,一个极端纠结矛盾的痛苦之人,很多人觉得他可怜,身不由己,其实世间没有真正的身不由己,不过是不懂取舍罢了。高建雄的痛苦源于贪,他的执念也是贪,什么都想要,既要名利,又要名声和心安,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当时的禅就是遵从内心,一边跟着自己的欲望走,一边跟着自己的内疚和良心走,但两条路截然相反,无法两全,所以他自以为聪明地试图保全两边。一边帮明德做坏事,一边去救兄弟和爱人,一次次触碰明德的底线,也一次次让兄弟爱人恨之入骨,最后他被爱的人背叛,突然死了心,坚定地选择了一边,跟着欲望走,不再渴求兄弟朋友爱人的理解,也不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包括明德,此时的禅便是活出自己,胜者为王败者寇,只有够狠才能称王,不然永远只能是明德的狗,他深谙这个社会的规则,有谋略有手段,当情义不再是牵绊,爱人不再是牵绊,他胆子越来越大,他开始活的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想受限于明德,也不想受限于严世蕃,他想成为自己的王,但终究还是没有泯灭良心,幡然醒悟,以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善事,只求心安。他现实,努力,强求,想要什么就争取得到,最后他想要的也是心安和放下,再也没有身不由己,遵从内心选择了自己的归宿,以己之力告严党,成不成不是重要的结果,做不做才是他的诉求。地狱也好,天堂也罢,已经不再重要。而对于他执着的情爱,最后也放下了,一句:此生遇见你真好。接受了过往,接受了自己的付出,接受了爱而不得,放下便是晴天。
明德,死过一次之后,像高建雄一样抛却了一切爱和情义,他的禅便是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所以他不要爱,不要情,只要利益和权力,他可以极端残忍,只为了别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他一直跟着自己的欲望走,以为没有了软肋,却在知道程闻道是自己儿子之后,产生了恻隐之心,他说程闻道卸下了他的盔甲。明德的一生过的很洒脱,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坚定自己的信念,执念成就了他的权力地位,但同时也让他几十年无法安睡。而当他对无想说自己的软肋是无想的时候,他其实开始有了心安。最后理解了当年所谓的背叛不过是自己的猜测时,他心生慈悲,不再如以前一样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他看见了“他人”,为儿子而死,那一刻他的灵魂终于得以安放。
李蓁蓁,一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只执着于爱和恨,她的执念便是对程闻道的爱,对明德和高剑雄的恨。因为爱,她劝父亲帮助杨秀上告严党,因为爱,在父亲死后,她没有自杀,因为爱,她一直期待可以和程闻道相遇。她为爱和恨而活,非黑即白,命运任人摆布。被送进青楼之后,她无能无力却又坚守贞洁,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因为高建雄的保护,因为恨,她任由自己迷茫着,任性着,她当时的禅便是心已经死了,但骄傲还在,大不了一死。当她被卖到洛阳妓院,看见梅姑的第一眼,她感觉到了力量,一个即便身在青楼里也可以如此有霸气的女子似乎让她看到了一点点希望。这时的她,开始放下了骄傲,放下了郡主的身份,忘记自己是李蓁蓁,只是青楼的十一娘,她开始有了力量,至少是活下去的力量。梅姑教会了她很多,也让她看到即便是在青楼这样一个任人践踏的地方,梅姑依然活成了青楼里最霸气的人。直到她见到程闻道,复仇的心再起,爱再生不灭,她的禅便是帮助程闻道一起报仇,杀明德。直到程闻道拦着她不让她杀明德时,她再一次死心,恨程闻道忘记了仇恨,此时她的禅便是只有靠自己才能报仇,所以她开始参与走私,变得狠起来,以自己的方式收集证据。她不想伤害高建雄,但又无法避免,和高建雄之间的感情纠纠缠缠,也认清了高建雄不再是以前那个能为她做一切的男人,认清了自己就是十一娘,但仍然对程闻道的情不死,她活的很痛苦,一面每天斡旋在不同的男人之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面恨自己和瞧不起自己。直到认清程闻道不可能再还俗,才开始放下这段情,如败火大师所说:那个为她批青衣的人该放下了,应该放眼在那个埋葬了死去的她的人身上,而那个人便是自己。李蓁蓁最终亲手埋葬了那个过去为情所困的自己,重新开始。这段情缘也总算得以安放,但她依然不解自己是谁,放不下过去那个屈辱的自己和肮脏的身体,最后无想解了她的惑,她既是李蓁蓁也是十一娘,接受自己的好与坏,才能出淤泥而开出美丽的莲花。最终她放下了一切,出家修行,眼里已容得下沙子,学会了感恩,终究无法与高剑雄相伴,愿为他诵经以还他的情。相信她的后半生是宁静而心安的。
修行几十年的方丈,一直过不了自己渴望被认可的念想,所以他总是拼尽全力保护少林,做他觉得观海大师应该喜欢的事,虽然身在少林,修行几十年,但方丈一直活的并不轻松,他在乎名利,在乎那一袭袈裟,在乎权威人士的看法。所以他把佛法看得太狭隘,狭隘到认为护住了少林就护住了佛法。败火大师说,方丈在乎观海大师的衣钵传承和认可,可观海大师根本不在乎呢?直到他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闯进达摩洞,他才真正地松了一口气。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过是心中的执念,其实有谁真正在乎自己是什么样,而自己在乎的那些权威其实并不存在,而是因为在乎才存在,心中有时便有,心中无时便无。方丈虽解了此惑,但仍然不明白禅到底是什么,直到无想回答他:每个人的禅都不同,方丈的禅是少林,而饥民的禅是粮食,无想的禅是天下苍生。方丈自此以后不再以自己的禅去要求别人,而是懂得尊重每个人的禅,他的心终于得到了解脱。
败火大师,一个极其通透大智慧之人,但只要是人都有执念,他的执念便是引导程闻道放下仇恨,走上他的道路。一是源于亲情,二是源于程闻道的慧根,他也在用他的方式把他认为的大智慧传授给程闻道。而能够被度化或引导的人,都是同道中人,最终程闻道变成了无想大师,也变成了另一个有着败火大师影子的无想,而这便是传承。当败火大师的执念放下以后,他便进了达摩洞修行。此时他的禅就是不问世事,逍遥自在,任由世间如何变幻,存在即合理,他便得大自在。择一洞以终老,其他的都是浮云。别人说他为什么要让自己困在里面而不自由,但此时的他已放下所有,心中无悲无喜,无善也无恶,甘愿画地为牢,于他而言那不是牢笼,是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大自在。
剧里人物多多少少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贪嗔痴,而人的痛苦大概源于两方面:
一,当人只有“自我”时,便看不见他人,执念更深,误会更深,像程闻道变成无想大师的过程就是从自我走向无我的修行之路,因为“无我”,可见他人,可见众生,便有了慈悲心,仇恨不再是仇恨,怨念不再是怨念,放过别人,也放过了自己,如方丈一样懂得了尊重不同人的禅,如明德站在了当年大哥的角度看待问题,才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如李蓁蓁看见了高剑雄对他的好,不执着于自己的情或对高剑雄的恨,学会了感恩,如杨秀看见身边人的痛苦,不执着于书中的大道义……
二,太想要干净,太想要紧握不放,太想要完美等极端,最终都是痛苦,水至清则无鱼,因为各自有各自的执念,各自有各自的禅,所以世间不可能干净,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严党铲除不了,因为严党下去了,还会有很多严党冒出来,有好人就必有坏人,正因为如此,才组成了这个精彩的大千世界。
过犹不及,“度”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大智慧。执念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情可以让一个人幸福快乐,也能让一个人陷入深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修不成无想大师,也成为不了败火师父,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不执着于情,也不执着于恨,不执着于好与坏,对与错,没有非黑即白,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懂得取舍的人才能活的洒脱,不论是选择善还是选择恶,挣扎于善恶之间放不下的人活的最痛苦,也就是所谓的身不由己。而不论选择善恶的哪一边,最终都会怀疑自己,世间不存在极端的善,因为行不通,而当恶做多了,也会如明德终究过不了自己的坎,他对沈梅儿的愧疚,对儿子的亏欠和想念,都成为他的软肋,甚至想把高剑雄变成自己也不过是想自我证明自己行那么多恶没有错,都是别人逼的,可当他知道误会了大哥时,那这一切又是谁的错。所以人们总是先善后恶,或者先恶后善,抑或是不善不恶。平凡人无法如败火大师心中无善也无恶,无喜亦无悲,但我们依然可以不断修行,做一个外圆内方,外柔内刚,外浊内清的平凡人。
贪嗔痴,断舍离,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三千烦恼丝,斩断多少便获得多少自由与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