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左传》记载,当初的夏朝九鼎上刻的都是各地的奇禽异兽,便于天下百姓认清,日后可加以小心。而楚王冒天下之大不韪私铸‘天下九鼎’,决不仅仅是利令智昏,而是因为,他当时已经开始掌握足以号令天下的实力了。”老王没有理会我的粗口,继续说道。
“号令天下?他发现屠龙刀了?”我随口调侃了一句。
他很严肃地瞥了我一眼,慢慢举起了木盒,一字一句地说:“不,是战国神器。”
“神器?”我严重地吃了一个大惊,追问道:“战国神器传说已久,但并没有人真正见过,这东西难道真的存在?”
老王点了点头,说:“说起来似乎很荒谬,但我师傅发现的伯邀明所写的帛书中的确是这样记载的。楚庄王发现了战国神器的藏地,但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去寻找,而是将这个地点铸造于九鼎之上留于后世子孙。因此伯邀明知道真相后确信鼎成之日自己必死,才想出了假死之术逃之夭夭的。”
“那么,这与三家分晋或者什么阴阳说有什么关系?”我问道。
“按照中国的阴阳学说,只要可以扭转天地阴阳之气,就可以获得操控自然的力量。楚庄王的神器,就是具备了扭转阴阳之力。而这件神器真正出现于人间,则是在‘三家分晋’的时候,智伯能在三年大旱的地方决水灌城,就是凭借这件神器的力量。韩、魏两家临时反戈,其实也是觊觎这件神器,妄图据为己有。”老王仔细地解释着。
“那么端午呢?您刚刚不是说端午屈原什么的也和这个鼎有关系。”
“端午?”老王笑了笑:“端午是哪天?”
我苦笑:“您扫盲呢?农历五月初五嘛。”
“屈原死后,百姓竞相划船去救,因此有了‘赛龙舟’的习俗;而投粽子保护屈原身体不被鱼蟹吞食,后又以五彩绳栓粽子以吓走蛟龙,这些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如此这些说法都是来自《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是南朝时的书籍,而在它们之前,并没有什么类似的记载。即使是《荆楚岁时记》,也说东汉的曹娥碑上说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并不肯定纪念屈原的说法。”老王耐心地解释着。
“然后呢?”我想如果我再年轻几岁,该拿着鲜花在他身边尖叫了。
“实际上,中国自古对于五月五日就有特殊的说法。首先说五月,《吕氏春秋》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宴阴之所成。’;《齐民要术》中也说‘是月也,阴阳争,血气散,夏至先后十五日薄滋味……’;《后汉书》说‘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浙江志书》中云‘五月俗为恶月,禁吊丧问病之事’。这些都在强调古人一直把五月视为不详的恶月,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月中的恶日,上古之人将这一天作为‘攘灾’的日子,很多地方的志书中说要吃狗肉来解除毒气;湖北的通志则提出了这一天的食粽、送龙船都是为了避灾辟邪。《史记 孟尝君传》中记载‘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西京杂记》中有‘王风以五月五日生,其父不欲举,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世说》中说:‘胡广本姓黄,五月五日生,父母恶之,置瓮中投于江。’;《道经》中更是说:‘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谓之九毒,戒夫妇容止,勿居湿地以招邪黑,勿露卧星月之下。’。”
老王说的累了,顺手倒了杯水,一仰脖灌了下去,继续讲着:“按照《武陵竞渡略》等书说,各地早有龙舟竞赛的习俗,其原因都是攘灾。你不妨分析一下,所谓的‘挂菖蒲、喝雄黄’本就是辟邪去病的意思,和纪念屈原怎么可能有什么关系。”
我用崇拜的声音问道:“那您说了半天到底是什么意思?”
“五月初五本来是古代先民辟邪攘灾的日子,但是为了一些原因,被人故意曲解为纪念屈原。”老王终于学会了简单解释。
“难道,也和鼎有关?”
老王的眼神突然变得迷离,喃喃道:“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