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四川诸市
四川罗江:“奎星阁”/罗江进士榜

四川罗江:“奎星阁”/罗江进士榜

作者: 2018栏杆拍遍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09:19 被阅读7次

            奎星阁位于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南街中部。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全面维修。此阁造型独特,精美别致,四面独立,为方阵塔式,通高20米,连底共5层。底边长宽均为15米,各3楹,中楹宽5米,原为十字通道。四角各有5根大柱。

           奎星阁底层高5米,以上各层逐渐递减。从第二层起每层正面均为牌坊式,中楹高于两侧,错落有序。中楹门是匾额,柱挂楹联。屋顶为八楞脊供,宝顶用朱砂、绿玉、景泰蓝等彩色瓷云瓷瓶叠压而成,用铁链四面牵引。脊楞用青色砖雕砌成,檐角高翘,兽头口含铜铃。全阁均为木结构,外用朱漆,画栋雕梁,十分华丽。每层楼都有楼梯上下通达,楼中陈列古今名人字画、花卉、盆景。登至五楼,凭栏俯视,罗江容貌,尽收眼底;远眺镇郊,山水环抱,令人心旷神怕。

            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一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

            下图:奎星阁全貌      南面 

                         对联:奎文光华高射斗    紫气瑞祥邑蒙庥

    下图、奎星阁 北面      

     下图、德阳市将奎星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罗江奎星阁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罗江奎星阁

    清乾隆31年(公元1766年),罗江县令杨周冕为倡本县文运,聘请李调元之父李化楠主持修建,清嘉庆20年(公元1885年)做过培修。阁为木结构,高20米,连底共5层。外用朱漆,画栋雕梁,十分华丽,为清代建筑中之佳作。

    下图、奎星阁北面上部

    下图、奎星阁所在的小南街,仍旧是老模样,没有新建筑

    下图、奎星阁内的李调元墨迹碑刻,由于此阁未开放,这是隔着木栅栏拍摄的

    下图:奎星阁内 罗江县历代进士题名榜

             李调元及其父亲李化楠,堂兄弟李鼎元、李骥元等四人的大名赫然在目。

              第四行:清 乾隆壬戌科      李化楠

             第五行:      乾隆癸未科      李调元    翰林院庶吉士

             第六行:      乾隆戊戌科      李鼎元    翰林院检讨

             第七行:      乾隆甲辰科      李骥元    翰林院编修 (其他人名略)     

            据古书载,奎星是天上28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但曲阜孔庙的奎星阁却名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的各种书籍和墨迹,原名“藏书楼”。藏书楼在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建时,易名为奎文阁,此后兴起建“奎星阁”,以崇祀之风气。所以在衡文选拔人才的封建社会,奎星阁总是建在文庙之旁,后又把“奎”化为“魁”。

            奎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奎星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

            下图、 乾隆甲辰年间的“魁”字刻石,位于奎星阁北面

     人物简介

            李化楠

         (生于公元1713年、卒于公元1769年),字廷节,号石亭、让斋,四川罗江人。乾隆六年中举,乾隆七年连捷进士,历官浙江余姚、秀水知县,嗣权平湖,迁沧州、涿州知州,宣化府、天津北路、顺天府北路同知。任上颇有政声,被誉为浙江第一循良,官顺天时乾隆帝嘉其为强项令,卒于官。其工吟咏,喜藏书,邻宗祠造醒园,筑书楼,“以川中书少,多购诸江浙,航来于家贮之”。所著有《醒园录》二卷,《石亭诗集》十卷,《石亭文集》六卷。生平事迹见清嘉庆《罗江县志》吴省钦《李化楠传》。

             李调元     李化楠之子

            李调元(生于公元1734年12月29日、卒于公元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德阳)。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

            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李化楠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

            李调元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中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公元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蜀中著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诗作天才横溢,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 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李调元和其从弟李鼎元、李骥元号称绵州“三李”,清代著名学者王昶在《蒲褐山房诗话》中说:“近日绵州称三李,以墨庄(李鼎元)为最。”嘉庆本《四川通志》154卷《人物》介绍李调元时云:“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光绪本《国朝全蜀诗钞》卷十四评价李调元云:“少作多可存,晚年有率易之病,识者宜分别观之。”故调元未能入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清史稿·文苑传》。

            李鼎元

            李鼎元(生于公元1749年、卒于公元1812年),字和叔,号墨庄。李化楠弟李化樟长子,李调元从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于乡,乾隆四十三(公元1778年)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改授内阁中书,不久升宗人府主事。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册封疏球副史,钦赐正一品麟蟒服,出使琉球。回国后升兵部主事。嘉庆十七年病卒于邗江友人署。鼎元与弟骥元、从兄调元先后在翰林,皆负文望,与骥元有“二难”之称。李鼎元善诗文,诗近苏黄,代表作有《师竹斋集》十四卷,《使琉球记》六卷。诗歌成就超过从兄李调元。李鼎元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七二本传,李恒《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四七。

           李骥元

            李骥元(生于公元1745年、卒于公元1799年),字凫塘,号云栈,李鼎元弟,调元从弟。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六十年(公元1784年),任山东乡试副主考,旋升左春坊左中允。特旨入上书房行走,为嘉庆帝代拟文稿。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殁于官,年四十五。骥元“性笃厚,学务根柢”,未成年即有文名,作文简古似韩柳,会试出纪晓岚门,纪谓其才学为同进士之首。与兄鼎元时有“二难”之目,与从兄调元并称“绵州三李。”李昶《湖海诗传》言其“诗有奇气,亦有逸气。”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云:“法梧门称凫塘苦吟,每构思,屏弃一切,有薛道衡、陈后山之风。”然其诗并无艰深之语。五律最善胜场。著有《云栈诗稿》,书法以赵文敏为宗。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二本传,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清嘉庆二十年《罗江县志》卷三十六李调元《李骥元传》。

          全文完

    2010-06-23 09:21:50  发

    2014.4.18-531

    2018年11月26日,阅读:2285,评论:26(网易博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川罗江:“奎星阁”/罗江进士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bv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