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颜老师和维师,还有海灵格老师那里学了一些知识,想要分享出来。
首先是对佛法的理解
以前是无明的状态,觉得别人学佛,信基督教有点被洗脑,或者说有点偏执。
内心还暗自嘲笑他人。
最近两年当我自己亲自体验和学习佛法之后,感慨佛的伟大,也庆幸自己在25岁能接触这么好的东西。
佛是教人向上,向善的,佛法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最简单的理解是,时刻觉察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意识,去接触看到,思考好的东西,有不好的东西要学会过滤掉,察觉到不好的念头,不好的情绪要静心内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与他和解。戒定慧,持戒能生定,定能生慧。通过静心持戒修行,我们可以降服自己的妄念,在禅定中找到最真实的自我,回归零点,达到开悟的状态。
对我的影响:
现在我知道我做什么事都要温馨无愧,发心是利他的,不用在乎别人的评价和认可与否,只管自己的目标就够了。我这个人以前喜欢评价别人,可能是因为我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的,经常听到父母在身边评价这个,评价那个人,所以后来我每次回家再父母身边做事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事,引起父母的职责,我的阿赖耶识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深层印象在脑海里,而我又重复了父母的行为,变得不由自主的喜欢评价别人,从高中到大学,我为什么喜欢评价别人呢?我在评判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熟悉感,归属感,觉得我和父母是一样的行为,我是安全的。现在我意识到,这种行为会让我失去自我,变得没有主见,为了别人的认同而活。我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了解到,无分别心,不带评判的看见,本自具足。我们从一出生,就拥有很多好的品质,只是因为成长环境和社会影响,我们慢慢六根不清净,活的不清醒。当我迈开第一步,带着疼惜的了解这个世界,无条件的爱,接纳自己和他人,我觉得很多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一个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的心智模式,他与这个他人互动所获得的反馈形成的固有印象记录在内心深处。就像很多孩子年纪很小但是很有担当承担了不属于他这个年龄阶段重任,是因为家庭角色错位,男人作为父亲,喜欢出去打牌家里一切不管,女人作为母亲,只能坚强的撑起了这个家,有一次小孩放学回家在楼下看到母亲和社区邻居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争吵,很多人围着母亲一个人,男孩气冲冲的跑回家想找老爸帮忙,结果他父亲充耳不闻,拿着鱼竿钓鱼去了。他气愤,自己跑到妈妈身边去推开周围的人,牵着妈妈一起回家,后来邻居随着小孩子都是点赞称好,表扬他做的好,长大了会保护妈妈。可实质是他承担了父亲的角色,大家的表扬让他更以后会愿意去这样做,结果长大之后他找女朋友会找什么样的?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值得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