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贯来都喜欢看些悬疑、玄幻的小说或者电影,我喜欢随着作者的逻辑去推理谁是真正的凶手,去寻找文字间暗藏的秘密,喜欢那种紧张的气氛。所以,家里有书,也都是些“烧脑”的本子,东野圭吾的基本都快集齐了。
我一贯来也看不懂或者说不能坚持看那种带有哲理、带有人生意义的书籍,说白了,书里说的都是大道理,你能明白却做不到。看的时候会赞同,看过了又觉得不现实。
不过,有一本,我觉得挺不错的,没有后悔买回来,那就是贾平凹先生的《愿人生从容》。
看书的时候,我习惯与给书挑一张符合书本“气质”的书签,翻来翻去,也就这张孩子的画比较适合。
愿人生从容——贾平凹1
其实我最初看见书名的第一反应是“又是一本大套套”的书,人生哪有从容的时候,不过,本着充斥一下家里书柜的意愿,且改变一下藏书风格的愿景十分强烈,我略略翻了一下。
看到目录的第一章节选,我就特别感兴趣。
残佛我细细琢磨着这段话,觉得特别适合当时我的心境,且当下特别流行“佛系XX”的字样,心里想着就算看不懂,偶尔翻翻也能陶冶一下情操啊!就带回家了!
2
《愿人生从容》共分为五章,分别为“愿一生从容安宁”、“静心面对这个世界”、“岁月绵长,时光难再”、“人生的自在之旅”、“当下就是永恒”,每章又收录了贾平凹先生的十多篇随笔。
我对《残佛》的印象最深,不仅仅是因为买书前的惊鸿一瞥,还有通篇读完之后内心的那种感触实在无法形容,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佛系”吧!
那日,先生在泾河里捡着了一尊石佛,一尊只有莲台,莲台上仅存盘起来的一只左脚和搭在左脚上的右手,的残佛。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它被泥沙包裹,在即将被碎石机覆灭之前,被先生抢救了下来,至此,便被供奉了起来。
残佛还算佛吗?佛的手是佛,佛的脚也是佛,光明的玻璃破碎了也还是光明的;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诚,且被供奉,这石头便成了佛;因着山洪爆发,冲毁了佛庙却独留了佛,正因为它是佛。
先生称呼它是泾佛,并敬奉着这一手一脚的佛。
后来,许多人得知先生得了一尊泾佛,瞧着皆说古,一定有灵验,便纷纷焚香磕头,祈祷泾佛保佑他发财,赐他以高官,赐他以儿孙,他们生活中缺什么就祈祷什么。先生觉得这泾佛之所以没有了头没有了身,全是被那些虔诚的芸芸众生乞了去的,芸芸众生的最虔诚其实是最自私的。
先生厌烦人的可怜和可耻,因而他并不许愿。但那一夜的梦中,佛说,“那我就不是佛了!”
然后,就有了开篇节选的那一段……
我读着,想着,自己并不信佛,家中一贯来也秉承着“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念,跟随长辈去寺庙时虽有许愿却不期望能实现,总归觉得一切事情还是靠自己来得实际些,但有时也会被一些神灵鬼魂之事弄得一愣一愣的。有时候也会想,自己会不会不够虔诚,对待佛太过虚情假意,好歹佛也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寄托。
但,读了《残佛》,我又庆幸自己不是先生笔下的那些芸芸众生,不是相较于佛的牺牲而显得自私的人。
不过,就像佛托梦给先生一样,少了那些芸芸众生的祈祷许愿,他便不是佛了……
末了,我以后见着佛,也该学学先生的愿望,“既然佛作为佛拥有佛的美丽和牺牲,便保佑我灵魂安妥和身躯安宁,作为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痛苦烦恼吧。”
3
对于我而言,看书就类似于品尝美食一样,吃得撑了便得好好消化一番才能吃得下下一顿。以往看悬疑的小说,必须一次性看完才过瘾,不过这次看《愿人生从容》,我觉得一天看一篇便觉得餍足了,看得多了反倒体会不到先生在写作时的那种意境了。
我一直都把这本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有时间有想法的时候就翻上一篇,书中的每一篇都能为我展开一副画面,有可能是乡村的一个早晨,有可能是一间贫瘠的小书屋,有可能是一株有着故事的柏树……书中从来都不是空洞的高谈阔论,而是实际的人生片段,能让我从喧嚣繁闹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短暂安宁的文字……
愿人生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