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月光启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月光启蒙》

作者: 冰糖橘_be87 | 来源:发表于2020-04-08 18:51 被阅读0次

    一堂好课,到底能把学生引向何方?在干老师的《月光启蒙》一课中,我又一次找到了答案。

    在备课时,我们常常给自己找借口,挖的太深,怕学生不理解,拔的太高,怕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也经常为自己找这样的理由,害怕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害怕文本挖掘的太深,延误教学进度,所以,语文课也多是停留在教内容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问题设计的太难太深,课堂陷入沼泽,难以自救。

    今天认真阅读了《月光启蒙》同课异构,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感触颇深。

    课堂就如同荡秋千,你使多大力,秋千就能荡多高,越是高处,越能尝到挑战的滋味,越想继续荡下去。假如一直在低处缓慢荡悠,会逐渐失去兴趣。你的语文课是否吸引孩子,要看你带领孩子体验过多少次高处荡涤的兴奋与快乐。

    一:《月关启蒙》之KWL教学模式

    这是香港的一位老师执教的一节课例,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其中的三个英文字母,阅读得知,这里边k代表你知道了什么,W代表你想知道什么,L代表我学会了什么,总结起来就是整节课围绕已知、欲知和需知新知来展开教学。读后感觉,这看似模式化的噱头,实则,是一种比较浅显的初级的知性阅读。整节课老师的设计并没有太多亮点,第一部分介绍kwl学习模式,第二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速度到听读到引入歌谣到还原画面,看似丰富的设计,实际上有许多无意义的环节,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第三部分鱼骨图梳理结构,彰显作用,这部分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学生预习的时候进行,课内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第四部分创作歌谣献给妈妈,学生为什么要写?如何去写?并没有在课堂中做好写的铺垫,设计显得很突兀。第五部分回应kwl中的学会,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总结,但是这样的总结并没有让学生得到多少提升。

    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唱着新课堂新课改的高调,但手中拿着的却仍然是那张教教材的旧船票。缺乏文本细读,缺乏高质量的提问,追求小手林立,追求环环相扣,追求一唱一和,表面热闹,缺乏大问题意识,缺乏思维的推动,缺乏文本拓展,缺乏真实的评价。

    不要埋怨学生不爱思考,是老师的浅读,造就了学生的浅学。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台阶,必须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

    二、《月关启蒙》之新教育版

    干老师这个课例,又一次让我看到了新教育理想课堂应有的样子,也让我知道了一节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唯有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做到训练有素,踏踏实实发展,自己做到深入浅出,才能搭上新教育的航船驶向语文课堂教学的远方。

    1.营造气氛,唯美开课

    大屏幕上显示出一幅静谧唯美的图画,配着海子的诗句,和着悠扬的歌曲,老师并没有说什么,却巧妙的构成了一个隐性课程。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一种神秘的诗意,不经意间被孕育,被深埋。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新教育课堂开课的有效框架从检查预习开始。学生逐段逐句的朗读,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扎扎实实的让学生读好书,这是学语文的基本功夫。

    3.抓住词语,概括课文

    “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课文讲了什么?”这是第一课时惯用的问题。但是干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从题目入手,问学生启蒙是什么意思?通过字理识字,引导学生理解启蒙的意思就是去蔽,把蒙蔽的东西去掉。接着追问:“那启蒙之前一个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课文用一个词语谁找出来了?”引出混沌。这样不用讲解,混沌一词的意思就清清楚楚了。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一个过程那个启蒙你的人就是你的启蒙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启蒙老师就是他的母亲。这一连串的关联让课文的脉络就清晰起来。

    4.唤醒学生,复活文本

    干老师用《睡美人》的故事给学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王子的亲吻唤醒了沉睡的公主,那么课文中的这些民歌童谣,他们也都睡着了,现在还没醒来,我们现在扮演一下白马王子,把他们吻醒”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吻醒童谣,有节奏的读童谣。老师悠扬地唱着民歌吻醒民歌。师生表演读猜谜段落吻醒谜语。这部分处理的多么巧妙呀,读一读、演一演、唱一唱,在快乐的学习中,文本的内容复活了,学生的激情也被点燃了。

    5.母亲故乡,深度解读

    这一部分是由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串联起来的。每一个问题都不好回答,但是都指向了核心目标,推动学生的思维向高处荡漾。

    “开启作者混沌的心灵的真的是这些民歌童谣吗?”“我们这些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里?”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在文本细读的同时作出批注,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感受到母爱的温馨与伟大。

    接下来又提出深度思考的问题:“母亲给我的是他的爱,怎么说着说着变成了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在交流对话中,让学生逐渐明白故乡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是一脉相承的。出示描写母亲的段落,接着追问:“这位不识字的母亲,为什么还能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明明是这位母亲用歌谣民谣故事谜语启蒙了我,可课文的题目却为什么说成是月光启蒙呢?”多么有深度的问题啊!如果不经历一番深入的思考和深度的细读,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我不禁感叹干老师教学水平之高,怎一个妙字了得?让观课的人都觉得过瘾!

    在教学中,老师还特别抓住了白布褂中这一细节,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联系白布褂子,玉石雕像,母亲、月光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朗读,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内容。

    读到此,我们已经觉得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了,可干老师并没有就此收手,巧妙的引出“意象”这个词,让整节课水到渠成,高潮迭起。

    整堂课就像河流,汇入大海一样,先是从唤醒民歌童谣故事谜语,这些词语出发,然后唤醒母亲形象,然后母亲的爱又和故乡的爱融为一体,母亲的爱又和月光形象铁硬起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学生也在此过程中经历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美妙体验。

    6.角色朗读,回归原文

    课的结尾无需太多的言语,“情动而辞发”。遥远的歌声,遥远的神话,遥远的童谣,遥远的月光已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再次与文本对话,文字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汇成一条美丽的生命之流,润泽着学生的心灵。

    出示原文《月光母亲》,那个在月光下抱着我唱童谣的启蒙母亲,已是是一个失了忆的老年痴呆患者,读着读着,孩子们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那位启蒙母亲,更为那40分钟美好时光。

    我多想坐在那群听课的老师中间,去感受那润泽生命的美妙时光,去体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教学艺术。

    一堂好课会给学生以思维启迪和能力发展,更会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同唱响的无穷乐趣。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就是在这样的一节节课堂中让奇迹发生,让学生得以发展,这也将是我课堂教学不懈追求的诗和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月光启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cx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