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注疏或听人讲解经典时,我们当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需要摆正。
论语大抵首先需要恭敬相信。唯恭敬与至诚方能处下,有纳百家言之胸怀;唯相信才能欣然接收和吸纳。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频共振。
然恭敬相信却不代表盲信。
盲信容易让人丧失自我,为什么?
因为盲信时,易丧失自我觉知和判断力,以所盲信的书籍和他人言论为觉知和判断标准。认为书上所讲都是对的,认为他人所讲解就是绝对标准答案。
这实则又是危险的。因为很可能偏离道的本源,无法将圣贤之道和自己对接。人们往往会忽略和放弃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每个个体的最大潜能被掩盖了。
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又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虽然崇敬仰慕孔子,甚至私淑孔子。然其又是何其自性、自信。这大概也是孟子为什么没有直接跟孔子学,却能最大化继承孔子道统,将孔子思想发扬光大的原因。
如果盲信,自性、自信的光芒又怎么会显发出来呢?
但自性和自信又必须依托恭敬和相信。如果我们不相信经典,不相信圣贤以及历代注疏,就可能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狂妄无知,牵强附会,也就很难打通通往圣贤之道的路。我们需要站在历代圣贤、学问巨擘的肩膀上,才可能触及真正的道。
恭敬与相信圣贤、经典、注疏则道有所依;自性与自信、自我觉知则道有所主,两者不可偏废,亦不可偏离。拿捏准确,取其中道,方可有更好的成就,如此或能早日近道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