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记忆如同重播的影片”。
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有一位女性心理学家洛夫特斯基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她认为:每一次回忆都有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记忆像诡异多变的河流,难以掌握行踪”。
看到这里突然想起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我记得好像有XX”“我记得好像是XX”等等这样的字眼,然后当别人说“不就是是那谁在干嘛干嘛”接着就是话风一转,你也随着对方迎合起来了(你觉得你的记忆很好的样子)。但是,可能此时说的就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大多数情况便是:你的记忆已经被毫不犹豫的篡改了。
在反观心理学家(洛夫特斯)做有关记忆的实验,洛夫特斯就充当了记忆的篡改者,她主要是将虚假的信息植入实验者的脑中。通过一系列的暗示,使实验者记忆产生了扭曲。
其实,实验很简单,她只是在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前面摆放了一些物品:交通标志、胡须、农舍、刀子等。志愿者看完这些物品之后,洛夫特斯会让他们凭借记忆描述一下看到的东西。但是,在描述的过程中,洛夫特斯会故意说一些误导志愿者的语言文字,比如,洛夫特斯会问:“那个标志是红色的嘛?”(实则是红色的)
实验结果表明,只要在测试过程中洛夫特斯暗示有这种可能,那么,参加实验的志愿者的记忆便会发生变化,即使大家看到的是黄色的标志,但在各种暗示和诱导下,实验者们几乎都会说成是红色的。
接着,洛夫特斯给大家播放一视频,在这个视频里一个头戴面具的中年男性撞墙而倒下了,然后洛夫特斯问大家:视频中的男性有胡须吗?绝大多数的实验者说有胡须。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头戴面具的男性,我们能否看的清楚他是否有胡须?
以上实验,让我们知道:即使一点小小的暗示,也会影响记忆的真实性。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不再少数,而我们在很多时候也会做为记忆的篡改者(操纵者)而存在,也有可能会做为被操控者,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天的下午五点,我们和朋友约好出去吃饭,结果朋友六点才到约定的地点,(其实或许此时的他们也会感觉到不好意思),但是我们依旧会厚着脸皮说:“啊,不是说好的六点吗?”虽然我们会肯定自己说的就是五点,但是看到对方一脸的无辜,接着我们就会怀疑自己,然后说:“哦,可能我记错了吧?”
这样的经历,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我在想这会不会就是大家不守时,爱迟到的根源所在呢?
我们都说,以小见大,小事的积累必将酿成大错,就好比操纵者对我们思维的侵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大多是从很多的事情开始,不动声色地压抑我们的理性,禁锢我们的感觉,直到给我们施加压力,然后让我们去怀疑自己。
所以,这也就是外界对自己记忆的另一种操纵和影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