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投
二、随笔
01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宣言:“成为你自己”、“活出真我”、“做真实的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
这些口号听起来非常励志,但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自我的独特性必定要从自我的内部才能获得。
当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我自己最理解自己、最懂得自己。
这种认为自己对自己具有绝对解释权的观点,叫做“唯我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王守仁所说的“心外无物”(《与王纯甫书二》),都代表了一种唯我论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史上,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是唯我论的典型代表,他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性质都消融在“我”的感觉经验之中,认为除了感觉经验之外别无他物存在。
02
今天许多人都相信,所谓个人自主性就是“别管我、别管我、我的地盘我做主”。自主性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你有选择的自由,而且你必须选择。
可是,你要选择什么呢?
尼采和萨特都告诉过你了,没有什么标准:你选择,你负责,这就是一切,其他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是这样一来,自由就变成了一个太过沉重的负担。我们看到有那么多人陷入无聊、失落、迷茫、孤独和无助。
在现代,这样的精神困境相当普遍,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真切的感受。
所以有些人会呼吁,说自由主义的自主性理想是有害的,现代社会太过放任自流了,到处都是相对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恋主义,所有人都高度的自我中心。
这完全是自由的滥用,文化的堕落,还会损害民主政治。
03
所以有人主张,要限制自由、平等和多元化,要让政治权威、宗教领袖或文化精英来重新确立真善美的标准,来教育大众,拯救道德,来防止文化的堕落和民主政治的衰败。
难道真的要放弃个人自主性吗?
20世纪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惨痛的记忆,人们无法接受这种威权主义的做法,也不能够放弃个人的自主性。
我们曾经把定义愚蠢的权力和消灭愚蠢的权力交到精英手里,结果导致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极权主义运动,比如纳粹。
我们也曾经把定义愚蠢和消灭愚蠢的权力交到大众手上,结果导致了文明的倒退和崩溃,比如法国大革命。
自由主义的个人自主性当然不能放弃!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道德理想,是现代文化的重要成就。
04
问题来了:
我们不能放弃自由,那么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自由带来的那些问题?
当代西方思想家,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查尔斯·泰勒认为自由主义的观点存在一个盲区:就是把“忠实于自己”等同于,我对自己的认知和解释绝对正确。
这样一来,你就会误以为,只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就能创造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把外部世界看成是多余的,甚至看成是“自我实现”的障碍和敌人,这就陷入了唯我论的盲区。
泰勒的观点是,追求自主性,追求独特的自我,并不需要接受唯我论,而且恰恰应当拒绝唯我论。
面对独立个体价值的自我生成主张,泰勒的回答是“内在生成这种事情,如果理解为独白式的,则是子虚乌有。
我对我的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而是说,我通过与他人的、部分公开、部分内化的对话,订立了这个同一性。
这就是为什么内在生成同一性之理想的发展,赋予了认同一种新的和关键性的重要性。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
05
泰勒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人宣称自己非常独特,因为他的头发正好是3732根!你会赞叹这种独特性吗?不会的,这反而会让人感到好笑。
但是,如果一个人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才华,为此而自豪,或者一个人待人特别真诚友善,获得了大家的赞赏……这样的独特性,我们就会认为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这两种“独特性”给我们感受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泰勒解释说,因为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需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
我们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并不是在孤立的内心中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对话和对话中的反思。你觉得待人友善是特别好的品质,这并不是你内心凭空产生的,而是你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才意识到的。
06
现代社会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事物的价值是主观赋予的,是“自我”赋予的。我珍视或看重某种事物,不是因为它本身内在固有的价值或意义,而恰恰是因为我看重它、珍视它,它才变得有价值。
比如,我最近要买车,我在选车的时候,发现不同的人会找适合自己的车来作为自己的座驾,有一些人喜欢操控感,有一些人关注智驾,还有一些人则仅仅喜欢车的颜值.....
看似这个车的价值是我赋予的意义,但如果慢慢想想,就会发现,其实我能够解释这种喜欢的理由,都是与我的经历和文化背景相关的。.
你会发现,所谓“自我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仍然是有渊源和来路的,是由许多经历和故事造就的,也是在生活的关系中形成的。
生活中很多徽标图案、广告设计等极富创意,令人拍案,感觉是绝无仅有的创新,但细细品味,在这些独具匠心的背后都有文化母体的存在,真正直指我们内心深处的正是这些文化母体。
在《范围》一书中,作者爱泼斯说,“我是谁”,不是什么你夜深人静扪心自问问出来的。你必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发现”你喜欢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是谁。而且答案可以随时改变。
07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同理,“价值”这种东西,光靠自我赋予是不行的,一定要“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才知道自己赋予的价值到底值不值,这大概也是泰勒说的“自我无法凭空创造发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标准”的原因所在吧。
所以,无论信仰自由主义或其它,都应该以承认现存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为前提,在承认现存的基础上改变现实,赋予价值。
08
泰勒说,自我无法凭空创造发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标准,这个标准离不开我们共同生活的背景框架,你只能依据这个框架来“选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的自主性,无法凭借孤立的内心来实现。
在祛魅之后的现代世界,我们好像失去了任何标准,但泰勒告诉我们,意义和价值的标准依然存在,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
但现代和古代不一样,这个共同背景并不是一套清晰固定的规则教条,而是一种资源,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为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标准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
所以,我们需要把自己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保持与他人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展开反思,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自主性。
09
我们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个人自主性并非与生俱来和理所当然,亚里士多德和孔孟所在的古典社会,个人乃至人类整体是镶嵌在更大的共同体结构中的(人是城邦动物、血缘宗法社会、宇宙、天地)。
直到了近代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政治运动交织影响,使得自然世界客体化了、个人主体主观化了,我们富有激情和坚定的建构出一种我们深信不疑的假象:“一个人可以外在于社会而成为一个完全胜任的人类主体”。
好像任何现存的人类现象都要接受自在主体的自我理解和主观审判,好像任何整体和共同现象,唯有经过这种理解和审判才能获得意义,而在这种自负的、独白的自我同一性中,反而,我们陷入了到了一系列“现代性之隐忧”当中。
我们的个体自主性不是建立在一个“分离自在的独立个体”基础之上的。
我们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背后的价值尺度是一系列与共同体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的,甚至这种对话和互动都离不开一个更大的共同体给定的不可选择的背景。
10
人为什么活着?如何活出自己的使命?这些问题我往期文章都探讨过。
西方哲学思想更加讲究逻辑自洽和结合历史教训来反思,中华文化则倾向于类比和返古的整体观,比如今天这个话题用东方哲学来讲,就还是绕不开鬼谷子三才能量绝学”这个思考模型。
阳—本我—本能脑—帅才—天—立功—变易-——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自我—情绪脑—将才—人—立德—简易——人与人的关系
阴—超我—理性脑—慧才—地—立言—不易——人与自己的关系
三、自律
——彭壮202403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