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熊逸老师讲解的资治通鉴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对读者很友好。
首先说形式,32开的小开本设计,拿在手上不累,符合当下“小而美”的审美趣味,很适合装在包里上班摸鱼时掏出来看两页。
整套书分成了9册,经常读书的人应该都能领会这种多分册设计的好处。每一册都很轻薄,加上大字体、宽行距和阔绰的页边留白,拿起来没有心理负担,一不小心就能读完一册,成就感满满。
另外,每个中国人应该都能对9这个数字背后的内涵心领神会,这是独属于我们的大盈若缺之哲学。
尽管设计上处处透露出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方便阅读而服务,但成品看起来却并不廉价。
我查到书籍纸张用的是纯质纸,厚薄介于胶版纸和轻型纸之间,味道很像初高中的教科书,一翻开是一股纸张特有的清香,比臭名昭著的轻型纸好太多了。
而外封烫金的函套礼盒装、朝代专属的中国传统色和函套内侧的资治通鉴影印手稿,能满足任何一个挑剔的藏书家,能看出得到这次真的是下了功夫用了心。他们真的很懂买书人的心思了。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书籍的外在。书不是钻石项链,不是墙壁上的装饰画,我相信大多数人决定买不买一本书,是因为其内容。就像一只洗面奶,哪怕瓶子做成了蜘蛛侠的手臂雷神的锤子,如果它洗不干净脸,怕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买。
所幸这本书的内容对得起自己的装帧。
我想大凡读书的人都对一件事深有体会,那就是选书踩到雷。
人生百年,能读的书不多,打开一本书就是选择一段旅程,就是开启了一种缘分。有时候读到不对胃口的书,但因为主题实在很感兴趣,或者吃了别人的安利,或者还抱有一线希望,觉得读下去说不定还有转机,结果读完才发现浪费时间浪费情感。
这就是结结实实踩到雷了。
所以读书的人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不踩雷作家”名单:这些作家的书,有一本算一本,哪怕不是特别惊艳,起码也觉得不虚此行。
熊逸老师就在我的“不踩雷作家”名单上。
他不是那种擅长写类似于公众号金句式的作家,读他的文字不能用“篇”为单位来点评。读他的书,得一口气读完,体会那种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曳的快感。
不知道你们上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他在课上漫天胡扯,从石器时代的一片石头,扯到美国总统大选,上到卫星冲天,下至油条钻井,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他的朋友,铁马金戈英雄热血是他的背景音。听他的课你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希望下课铃永远别响。
如果你能欣赏这种风格,那么你一定会爱上熊逸老师的作品。
当然,熊老师的“扯”不是瞎扯,而是凡事都要追问一个“为什么”的追本溯源,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穷尽其理。普通人也会这种追问下去的冲动,往往受限于自身的学识和精力,留下一地的不得其解而作罢。但熊逸磅礴的知识储备经得起这样的追问,他的阅读量撑得住这样一种对于文献资料的“竭泽而渔”。于是,我们只需要跟在他的身后,看他如何用问题意识串联起历史和思想的脉络。
以前熊逸老师的书大多是主题写作,围绕一个主题编织起思辨的网络。这次讲解《资治通鉴》对于他来说大概也算是一种自我的突破,有了文本作为中心轴,跑题跑得再远也不怕,总是还能回来的。
饶是如此,熊逸老师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用100万字讲解《资治通鉴》的前两卷,怕是连他自己也吓了一跳:全书294卷,这要讲到猴年马月去了?
好在第二辑一开头,熊逸老师就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用七把刀来总结自己阅读讲解《资治通鉴》的方法论。
为了让读者能够读历史收获得不仅仅只是一些历史故事,而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自己去分析思考,如何自己学会怎样看透事件背后的道理,所以前面他故意放慢讲解的速度,为的是让读者们熟悉这一套方法论,相信接下来推进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而读者也会在这鼎知识的熔炉里越来越舒坦。
以前听说修炼读书的功力,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我想,熊逸老师用100万字来讲《资治通鉴》2卷的内容,就是带着我们学着怎么样把书读厚,而这堂课,我希望下课铃一直不要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