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天的文章,让我想到了自己。
从记事起,就知道我妈认为“剩面”(上一顿剩下的面条)不好。她总是不跟我们说,自己就吃掉了。偏偏我和妹妹都喜欢吃这翻炒后的剩面,怎么说她都记不住。即使我们“抢”到了手,她也仍是一脸的不忍心,好像我们受了多大的罪似的。
到现在,眼看我都四十的人了,我妈仍是每次让我们吃剩面,都觉得是在虐待我们。
或许,这也是我们喜欢吃的原因的,越不让吃,我们就越要吃。
无独有偶,小时候的每个春天,朋友们家里都会做槐花,榆钱的“苦累”。我妈说不好吃,她吃够了,所以从来不给做。越不给做,我越馋,只记得在淑英家吃过几口。以至于后来,每个春天都会想念。
知道支不动我妈,就找婆婆。每年不是说的早了,就是说得晚了,一直也没能如愿。直到去年,同事给了点榆钱;今年,婆婆给拿了槐花。这下好了,都吃过了,感觉也不过如此,再也不想了。
越是禁止,就越好奇,总想试试,它到底是什么样。一旦尝试过了,满足了好奇心,过了新鲜劲儿,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对我家孩子,也是如此。越不让他做的事儿,他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达到目的。比如看那些神神叨叨的书,冯老师老是跟我说:“没事儿,让她看吧。”可我老是摇摆不定,今天让他看了,明天可能又觉得不好,又不让他看了,就这样来来回回,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
书我是放起来了,可是前段时间,不写作业,人家手机上偷偷看。没办法,再次咨询冯老师,她的建议是:“只要孩子完成作业,剩下的时间就让他自由安排。只要我们把握好大方向,管理好自己,以自身行为于无声中影响孩子就行。”
到目前为止,按冯老师的建议,他倒也能按我的要求来。
但其实心里还是没底儿。看到书上的这段话,我想作者和冯老师的说法应该是一个意思:
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因为孩子是父母开出的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来源于父母。如果你每天读书,学习,努力进步,何愁孩子不努力?而整日不归家,有时间就玩手机的父母,又如何能养出一个自律向上的孩子?要知道,你唠叨一千句,不如一个榜样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