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来个自我介绍,本人是老白第七期写作训练营的第M046号学员,微信名是一笑艺宸缘,艺宸是我女儿的名字。我今年45岁,第一学历是中专,因一直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但从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虽然也看过杂七杂八的写作培训班,价钱昂贵不说,感觉也不大靠谱,所以心里总觉得有一个天大的遗憾。
以前我晚上的时间都是用来陪孩子,现在孩子要上晚自习,9点50才下课。我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我身旁的朋友都跟我类似,开始有朋友约我去跳广场舞,去了两天我就找借口不去了,因为不喜欢太吵闹;养了几盆花,因为闲得无聊,就隔三差五地换土、自配营养液,结果那几盆花就成了我实验的牺牲品,都营养过剩烧焦了。还有一次朋友教我打麻将,这等待“胡牌”的感觉太揪心了,我紧紧把“单调胡”的那张牌抓在手里,呼吸心跳加快,心率绝对达130次/每分,赶上跑半马了,脚发软,手都撰出汗来了,差点诱发我心梗,果断弃玩。
机缘巧合,有一次因为专业学习下载了荔枝微课,却无意中看到斜杠少年老白的专栏《27节实战写作课,零基础如何靠写作月入五万?》,先声明,我对月入五万的兴趣实在是赶不上27天的课时和99元的课时费,家有中学生的家长们都知道,现在一对一的补课费都达到三百元,而且只有一个小时。月入五万当时在我看来,只是广告的噱头,有夸大的作用,后来通过老白又知道了咪蒙,关注咪蒙后,才知道金钱限制了我的想象。
02
认识老白是2018年最大的收获,27节课下来,我居然有了写作的冲动。有冲动就有行动,找素材、找灵感就成了每天的常规。在医院工作有一点好处就是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谁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记下来,看到一个特别的案例,手机拍下来,晚上再稍加整理到自己的“印象笔记”。
这些都有了,但是缺乏理论支持。于是我又开始通过老白训练营小班长和学员的推荐,系统地看了一些书,有心理、教育、个人成长等等方面的。书是好书,写稿的未必是好作者,我承认我写得不好,至今没敢投过一篇稿,目前我只是处于输入阶段而已,相信早晚有一天“水中凤蝶展翅飞”。老白训练营的小伙伴们,为我加油,也为你自己加油!相信我们,能行!
最初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写到头疼,写到爆炸,写到不知所云,写到更年期发作。但是我仍把“21天任务卡”作为我每天的头等大事,《自律的人有多可怕》中,有人说成年后有两种人,一种是成熟,一种是老。而大多数人俨然已经成为后者。你身边的朋友亦或你 自己 本尊 是不是这样的人,把懒散当成了习惯,不自律当成了生活的常态,一年365天只不过是1的365次方,甚至30岁以后的人生都只是1的N次方。
加入老白写作训练营之前的我,曾是这样的生活:
整日抱着手机,微博刷到不能再刷,朋友圈里的消息看了一遍又一遍;
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周末只想宅在家里吃垃圾食品看无聊的电视……
说实话,每天晚上入睡前和早上醒来的那一刹那,有那么一刻的清明,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而且越来越讨厌。我怕当懒惰慢慢吞噬内心,最后只会变得空虚、麻木、自卑和敏感。
加入老白写作训练营以后的我,是这样的生活:
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各种推荐的有声书,一周能读完二本纸质书;
每天晚上只想着写作 写作 写作,甚至半夜一个梦的灵感都赶快醒来做个记录。
说实话,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除了能写出文章,那些读过的各种书籍让我学会了跟老公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我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再居高临下呵斥她,孩子也更加喜欢跟我分享她的小秘密。
“30天写作完成打卡任务21天”,这已不仅仅是任务,而是一种自律,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03
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们,也不要气馁。这也能让你们明白一个严重的问题:拖延症的危害。
当代青年三大绝症:熬夜、脱发、拖延症。
关于熬夜,请参考《睡眠革命》这本书;至于脱发,有发质和压力等方面的诱因。关键是拖延症,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作”。
no zuo no die。
不过这也不怪你,早在明代就有拖延症之说,诗人钱福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的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
除了拖延症,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叫“借口式”阻断成长,我很忙、我还年轻、我最近心情不好、我要接送孩子、我状态不对、我觉得不合适、我再等等、我可能做不到、我怕我亏了、我没时间去了解……,所有的这些,不过都是我们安于现状,恐惧未知的借口。如果光靠等,就能等来合适的时机和充分的能力,那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这回事了!
借口是拖延的温床,找借口的人,一定是个拖延症患者!
心理学家约瑟夫·法拉利指出,导致拖延症的五种心态分别是:
高估剩下来的时间。
低估工作的复杂度需要的时间。
高估第二天动起来的动机。
认为需要状态好才能开始。
误以为状态不好地做出的成果不合格。
我从书中看到几种治疗“拖延症”的方法,可作为自我疗愈的治疗手段:
《一平方米的静心》中有个案例,艺术家朵琳有着严重的拖延习惯,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她的家里到处都是没完成的工作,以及散落的衣服,堆起来的杯盘。她每天至少要花3个小时赖在床上看电视,借此逃避拖延的罪恶感。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时间太少,无从下手。当她向作者莎朗·莎兹伯格(女)这位静心导师咨询后,达成一个挑战协议,30天里,每天只处理一个工作。一个月后,朵琳的行为大大改变。这种戒除拖延症的方法,就是单点式专注法。
《先发影响力》上提到过一个心理学上的著名原理:“蔡加尼克效应”。来自立陶宛的女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曾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一家餐厅吃饭,她发现这家店的服务员居然不用任何纸笔就能记住他们点的菜品,然后精准无误地上菜。她对这个服务员的记忆极限感到好奇。于是在他上完所有菜之后,又等了一会儿,蔡加尼克把他请过来,遮住所有盘子和酒杯,再次询问这桌人各自都点了什么,结果他基本上全忘了。在未完成的事情上,人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蔡加尼克效应”绝对是治疗拖延症的最有效方式。
如果上述两名歪果人的治疗方案不适合黄色人种,那么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治疗方案:“要为成功找理由,别为失败找借口”。
不管啦不管啦,我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骚动,我是完成作业的同学,能允许我小小得瑟一下不?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