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苏轼心潮起伏,于是趁酒性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相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嘴上说着“兼怀子由”,但是中秋时节的月下独酌,已经足以说明词人的孤独与寂寞。
之前的中秋词没有一首能达到苏轼这种朴实高度,后来虽然有很多人模仿,却也始终没人超越整首词构思奇巧,上阙高屋建瓴,豪情万丈,从想象到语言可与李白、屈原比肩;到下阙,峰回路转,深情缱绻,最后以旷达乐观之情收尾,饱含哲理,又写出了苏轼的特色。
南宋文学评论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