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对育儿书莫名青睐,囤了好些。许是,没有孩子缘故,因而每次翻开,哈欠连连。
随着孩子出生,对育儿书的需求日渐加深,尤其在电子书便利以后。
在微信读书看到《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升级版)》这本书时,熟悉感扑面而来,不正是书架上未拆封积灰已久的那本么。
还记得当初买它的心境,朋友推荐,被书名吸引,果断入手,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提前学习如何做孩子的玩具。
晃眼,数年过去,书已积灰。
这一次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吸引,开篇的父母类型深深扎疼我的心。管教误区里,有两种类型父母,其一是控制性父母;其二是放任型父母。
看到这里时,我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放任型父母。虽然不完全放任孩子,但我差不多。这两年我一直主张,让孩子自己探索,我在一旁看护,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其实,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无障碍的探索,到后来不知为何,演变成了无可奈何,任他自由生长的消极状态。
当我发现身边同龄孩子的妈妈都已经开始教古诗开始教识字时,焦虑席卷而来。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不负责任,在孩子学习能力强的阶段没有让他多去学习。
正好在这个时候,遇上这本书,缓解了些许焦虑。对比放任型父母,我会好一丢,至少有意识的做情感引导,只不过不知正确方法。
书里有提到父母管教行为的误区之一,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这点经历过,主要发生在孩子摔倒的问题上,至少一直鼓励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很少第一时间冲上去。
回想起来,确实有些狠心。娃那么小,受伤时,应该是希望我能飞奔过去安抚他。尽管我也没少安抚,但第一时间确实错过了。
父母管教行为的误区之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其中最明显的是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比如,本来孩子的事情应该要自己完成才对,可是他不想,为了激励他完成自己事情,我就用他喜欢的物件吸引他完成。
这做法有点逃避的感觉,因为不想和他磨时间,选择了最快捷的方法,长此以往,会让他产生只有奖励才愿意去做所有事情。
另一个不正确的方法是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这事我貌似干的不少,比如你再不怎么就不能怎么样。原本没有联结的两件事,愣是被我关联起来。
“由于你没有按时回家吃饭,所以今晚不准看电视。”那么这件事的结果就不是直接的,因为看电视和按时回家吃晚饭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在书里讲的例子特别赞。很直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用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这本书之所以很值得推荐的地方在于,道理和案例完美结合,并且许多案例都是平日育儿过程中常见的。
管教误区肯定不止这些,这几个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后面几章节针对孩子不同阶段所遇到不同问题而写的,也很有实用价值。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翻看的书,很多道理,只是看看铁定不行。要将知识内化,需要不断践行。
这两天有践行的一个点就是,遇上孩子好奇心用错地方时,我及时压制住火气,耐着性子问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让他自己来判断,而不是如从前那般,不停的在一旁叫唤,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你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等等。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式是否正确,唯有慢慢打磨,慢慢精进。育儿路上需要不间断的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