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对方的开放性:每说一段,都问问对方意见
看到这里,也许你有一个疑问:用前面的技巧去征求对方意见,看起来是挺管用的,但对方就是不接茬怎么办?尤其是在多人沟通的场合,请大家补充意见,往往没什么人表态。就算我们表达了和对方结成共同体的心愿,展现了我们对于不同声音的开放性,结果可能还是寂静一片。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开放性能力表现为能不能开启对方的开放性。比如,我们可以每说一段,就请对方说说想法,而不是等到我们自己全部说完以后再请大家来提意见。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要做跨部门协作流程改革,我(脱不花)作为老板,在中层会议上提出了改革流程的各项要求。改革的目标很大,同事们很容易陷入前文提到的不知从何说起的境地。与其在会议最后请大家畅所欲言,不如在过程中反复向他们提问:
“流程改革的初步框架就是这样,你们看看哪里还要补充?”
“在具体执行上我不太懂,小王,你是业务部的,你觉得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障碍?”
“第一个环节没问题了,咱们来看看第二个环节。这中间的衔接环节,我没太想好,你们觉得怎么调整一下呢?”
……
如你所见,我每一步都等着对方的意见,对方不发表评论,我们的讨论就无法进入下一步。但会议行至尾声时,大家就不再需要统一什么思想了,因为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当然,如果在其他一些场景中参与讨论的都是你的上级或者客户,方式也是相似的,只不过在表达上可以更开放一些:
“这里我讲清楚了吗?大家有没有补充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王总您怎么看呢?”
……
到这里,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若想在上述的多人沟通场景中让大家放下心里负担发言,需要一些提问技巧。
仔细品味我前面的两种提问,你会发现有两个要素非常关键:
“小王,你是业务部的,你觉得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障碍?”
提问的第一个要素是直接点名,而不是泛泛地征求意见。
至于第一个点谁发言?
首先,我们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能说出点想法。只有提出新想法,才能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
其次,他的意见大概率是偏正面的,不会给你难堪。否则,哐当一个刁难咱下来,不光你尴尬,别人也都没法接话了
在此,我们要意识到,谁先说这件事在不同场合是有区分的。
在一个等级相对严格或者相对正式的职场环境里,征求意见要从小往大,由职位低的人先说。因为在这样的场合,越往后就越像是总结性发言。如果一上来就点副总发言,那后面的人只能附和“我觉得领导说的对”,没法提实质性的意见。
相反,如果是相对宽松、扁平化的公司,或者没那么正式的场合,就可以先那些爱开脑洞的人来说。我们需要请他带带节奏,把各种开放的可能性抛出来,再由大家补充。
“第一个环节没问题了,咱们来看看第二个环节。这中间的衔接环节,我没太想好,你们觉得怎么调整一下呢?”
提问的第二个要素是抛出一个具体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中间的衔接环节”就是一个可供大家讨论的具体问题,也是我们在征求意见时可以有意露出的一点破绽。我会有意说“我还没想好”。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讨论的压力就变小了。因为这不再是对提出问题的人作评价,而是对具体问题发表意见。大家一旦开始各抒己见,系统就完全被打开了。
至此,我们从打开自己到打开沟通对象的开放系统,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节选 脱不花《沟通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