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对于艺术家的定义真的就像但文波先生说得那样“这个世界,永远欠天才的债一样。”艺术家的穷的,至少在生前的时候,哈医生才不会让女儿苏珊嫁给一个穷人柏鲁斯,哈太太也是。但是柏鲁斯做到了至少在生前不会像关尼一样,在克里斯宾死后才富有。大家都不知道,一个女佣人关尼会嫁给一个艺术家。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天,地点在哈医生的家中。

话剧两次提到主题“油漆未干”,一次是哈医生家中的小诊所在装修,里面的油漆未干;还有一次是在最后一幕中,造假画的达伦仿克里斯宾《玉米田》作品刚刚画好,上面的油漆未干。




关于哈医生的语录

哈医生,哈太太叫他小名“阿瑟”,是个乡下人。大半辈子过着踏实平静的生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能够养活妻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阿达,小女儿苏珊),还有一个在他们家工作了十五年的女佣人关尼。在过去的日子里,哈医生因为给过一个叫克里斯宾的画家看过几年的病(克里斯宾也是在死后才出名的)。克里斯宾在世的时候,向女佣人关尼求过婚,当时十二岁的柏鲁斯也跟在他后面学画画,现在因为他留在哈医生家中的克里斯宾的画曾经被哈医生拿来放在鸡窝里,还有被哈太太那去烧了,这个他们一生只有一次发财的机会就从他们的手指缝里流走了,在那个经济不景气的年代,更何况哈医生想让妻子和女儿过得更好,去情人岛玩。




对于小女儿苏珊,是相对正义的化身,支持不被看好的油漆匠画家柏鲁斯,也坚持维护关尼的人格。






我看的是2007年北京人艺的,演员们的节奏感掌握的很好,伸缩自如。从一开始两三人之间的对话,转变成七八个人对话,是话剧的升华,人物的出现是一个情感的变化,也可能是故事的转折点。
哈医生一上来的走路姿态已经大大吸引了一部分观众,肩是不对等的,就像他说话一样,永远都是口是心非,这一点与文学批评家但文波截然相反,戴着眼镜截然一副学者的姿态,明白世间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情感变化,走路果断干脆;
再看达伦,他对关尼说过,“我想一个人是可以有很多身份的”,为什么不对哈医生或者哈太太说呢,因为他们是同一个世界观的人群,所以后来他们不惜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来得到巨资,他和哈医生一样着黑色帽子大衣,对待病人医者仁心,对待钱财衣者人心。
哈太太,一个总喜欢双手在胸下叉腰的人,执行力强,执着心重,做事果断,是非对错泾渭分明,如果她没有嫁给哈医生搁现在应该是电视剧里十足的女强人形象。
大女儿阿达,充分展示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形象,结合了父母的缺点,歪点子多,是哈医生和哈太太的“宠儿”,;
小女儿苏珊却像个外人,帮着关尼说话,我想也正是苏珊的出现,让这个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有意思了,同样是两个小女孩儿,柏鲁斯作为男性却喜欢苏珊 是有道理的。
再看从伦敦来得说与克里斯宾认识的三个人,达伦的虚伪与哈医生不谋而合;罗逊的一瘸一拐倒像是与但文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谁是谁非都成了纸上谈兵,何为艺术家,只有不懂的人在谈论罢了。
话又说回来了,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不懂也是哲学。一个人既然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生存很长时间,自然有它的道理的,就像《家有九凤》中那个母亲一下子生了九个女儿还平安把她们拉扯大自然有她的道理的。
所以,一个时代的艺术家,还需要其他的定义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