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儿童养育,家长会觉得这又得要学习了,好像儿童养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然事实上也确实是,但是《窗边的小豆豆》,用轻松的一个个小故事,好像是那么不经意地,把儿童养育的方法传递了出来。
这本书给孩子,就是经历一遍小豆豆一样良好、恰当地对待,就像是一个安抚心理创伤的治愈空间一般;这本书给家长,就是在不经意间知道怎么去和自己的孩子打交道。
这本书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短小,但是一看完就会有一点点的收获,这是对于成年人的;而对于孩子,就可能会把书里面的校长先生作为一个“温柔而强大的客体”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当中,为自己提供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
比如在《放回原处》一节,它讲的故事我做一下简述:
小豆豆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就是在上厕所的时候喜欢低头往厕所的掏口看,因为这个习惯可丢了不少东西,这一次在学校上厕所,他还是习惯性地低头看掏口,这下可坏了,自己非常喜欢的钱包掉进掏口里了,于是他就想办法从掏口里把钱包给弄上来。
接下来是主要的部分。
如果是普通的家长或者老师,碰到小豆豆这样子自己去掏钱包,可能会说:“在干什么傻事呢?”或者“太危险了,快停下”,也有态度好点的,可能会说:“我来帮你吧!”
这其实都不是最好的回答。
校长小林先生走过,看到小豆豆在忙活,先是问他“你在干什么呢?”,听了小豆豆说了自己的情况,就把手背在身后散步去了。这足够让人奇怪了吧。
一会校长又走了过来,问小豆豆找到了没,小豆豆告诉先生没有。先生把脸凑过来,像好朋友一样和小豆豆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说完又走开了。
这个小豆豆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校长先生给了他足够多的信任,他把小豆豆当成了一个人来尊重。在这之后,小豆豆弄完就按校长说的,把地方给收拾好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父母好像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只要仔细了解,就会知道,他们其实并不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甚至会明确地说出来,“如果我不管他,他出去杀人放火怎么办?”
父母自己可能没意识到,但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自己内心的焦虑其实显露无疑,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却没有当成一个最最普通的人的尊重都没有。
在故事的最后,小豆豆在这之后,再也不会在上厕所的时候把头往掏口看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己去处理了因为自己这么做而产生的后果,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么做之后所产生的麻烦。只有当她自己亲自去处理了,感受到了做一个事情的后果,也就会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或习惯。
很多父母,每当遇到孩子闯祸,就非常生气,恨不得把孩子打一顿,但是,当要去给孩子善后处理的时候,永远不会带上孩子。
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就是小孩子一直不知道他做的这件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给父母、给自己造成了什么样的麻烦,你不带着他去处理现场,他永远没有亲身的体会,哪怕你只是带着他让他看看。
他没有体会,那就自然不会长记性,如果你带着他,甚至一部分让他来处理,他感受的不是恐惧,而是真真事实处理事情的麻烦,就会激发自身自发的调整。
这个小节,对于儿童来说,感受到的是校长先生(这个成人符号)所给予的信任和尊重,他信任孩子自己能解决好自己的事情,如果解决不好也可以伸以援手。这能极大激发儿童自发成长的动力,而不是被大人牵引着走。
而对于成年人,就是得直面自己内心的焦虑,老是害怕孩子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不光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也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在作祟。要想养育一个自信且有自发地内在力量、宛如永动机一般的孩子,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学会尊重、信任普通人一样地信任自己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