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第一次读,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情节比较精彩的小说。工作初期第二次读,还觉得它离自己很远。如今工作八年,在体制内依旧一败涂地,第三次读这本书,几次不忍卒读。不是因为觉得假,而是因为太真实,真实得仿佛像鞭子抽在我的身上。我不怨恨自己懂得太晚,这其中有某种阶级的必然性,我只是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道今后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池大为刚进卫生厅时学历最高,本来也是领导用来撑面子的。如果他能精明世故一点,很容易顺着这根竿子往上爬,和他的同学一样,不出几年就成为权力的拥有者。然而他从没有经受过这样的社会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乡间医生,即便因言获罪也没有劝诫儿子此后要谨言慎行,而是继续选择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所受的主流教育更是如此,我们一路走来,学的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人类一些美好的品质。没有人告诉我们社会还有另一套运行规则,截然不同,众人都心照不宣。
研究生毕业的池大为已经二十六七岁了,绝大多数的价值观已经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很难把它们完全拔出来,再重新植入另一套有些对立的甚至为自己所不齿的处事规则。于是他处处碰壁,步步下降,不多久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边缘人物。没有事来烦他,也没有机会来找他,当然好处也轮不到他头上。
最终让他改变的是儿子,对孩子的爱激发了他的另一种本能。他逐渐对自己痛下毒手,一点点地走向另一个自己。他成了位高权重的池厅长,拥有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好处。可是到最后,他的内心深处,依旧是迷茫的。
找了一个比我小几岁的同事去江边散步,跟她交谈,才知道这个不足两百人的学校里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人人都追求上进,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有的人会钻营,很快就把各种奖项收入囊中。有的人勤勤恳恳扎根班上,老老实实一无所获。决定一个老师上升与否的不仅仅是平日的教学,而是你得了多少奖。而这些奖,通常是给会来事的人的。所以,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你叫人怎么想?我亲眼见到几个爱生如子、工作负责的好老师不被待见,最终放弃职称评定。我既尊重这些真心做教育的老师,又隐隐感到了某种恐惧。
多年前读导师的博士后论文,在致谢里看到他说论文起源于35岁的中年危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遭遇了和他当年一样的困惑,此刻也特别希望有一个晏之鹤来指点自己,要如何选择才能不后悔?今后要怎样在此立足?一辈子就这样混过去吗?
2024年7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