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在各大平台上看到各种互动景观的美图,然后心潮澎湃地so creative, so interesting 地感叹一番,然后右键另存为到手抽筋。BUT当真正要做的时候... 你懂的。各种找图各种抄,苦于毫无灵感然后陷入“拼图”游戏的尴尬...久经折磨的Little于是想,与其碰运气式地等待思维擦出火花,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总结出规律,让创意有迹可循?
-0- 有趣的回应
“互动设施”,顾名思义,即体验者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与设施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各式各样的。于是对于互动设施本身来说,“交流”意味着设施需要对体验者发出的外部刺激产生“回应”,并且这种“回应”需要是有趣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刘姥姥那个时代,镜子是稀罕物,所以当她第一次看到镜子时,着实被“吓”了一大跳,然后还在镜子前手舞足蹈了一番,此时镜子是典型的互动设施,因为它给刘姥姥们提供了视觉上的回应,并且是有趣的,吸引人的。
刘姥姥进大观园到了高度发达的今天,镜子成像的光学原理简直就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单独的镜面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有趣”的需求,互动设施也无从谈起。然而,当我们改造镜面或利用镜面进行组合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哈哈镜
哈哈镜例如镜阵
镜阵此时我们得到了十分优秀的景观互动设施。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互动设施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对体验者的动作予以回应,二是这个“回应”是有趣的。
我们再来看一张钢琴楼梯的图片,这个楼梯只是利用了形态特点模拟的了钢琴键盘,然而它并没有与行人发生互动,它会行人的任何行为都不会产生回应,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能被称为互动设施。
纯粹模拟形态及特点的钢琴楼梯但是如果像下图这样,随着行人步伐的变化,相应的台阶会发生光线的的变化,随着每一步对台阶造成的压力不同,台阶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甚至随着行人的跳动,演奏出一首动人的音乐,那么毫无疑问,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装置。
随着行人的位移而变化的钢琴楼梯既然互动设施的本质是“回应”,那么这些“回应”有什么规律?
-1- ‘回应’的对应关系
刷了这么多互动设施的图片,Little 总结出两种“回应”的对应关系,一是互动设施本身对体验者的刺激作出回应,另一种是体验者们通过互动设施发生关联,从而相互“回应”。
a. 互动设施对体验者的回应
这是最普遍的方式,之前说的带有音乐或灯光回应的钢琴楼梯,哈哈镜等都属于这一种。人们在作出动作后可以意想不到地(满足有趣的条件)得到来自于设施本身的反馈。
例如音乐灯光秋千随着人们在秋千的晃动会产生声音和灯光的回应。
这一组装置利用机械的连接原理,对人们踩自行车的动作作出了视觉上的回应——即使是画盲在简单地踩完自行车之后都可以得到一副色彩斑斓的画作,自然且丰富。
简单到一盏灯一面墙也可以达到互动效果。
如果再创意地加入更深层的光学原理,那个这个“回应”会更加有趣。
如果我们再在这个投影墙上下点功夫,使它可以将投射其上的影子记录下来,那我们得到的“回应”就不仅是四色的影子,而是一副光影叠加的画作了。
还有设施利用“像素点”的集合得到我们身体的形状。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暂停一下。此时我们所讲的所有体验者与互动设施的回应有一个特点,即单个体验者的刺激即可得到来自设施的完整的“回应”。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之为一对一的回应。
既然有“一对一"的“回应”,那么会不会有“多对一”呢?
整个墙面的贴纸越到里层颜色越深。随着不同的人的使用,墙面逐渐形成自然的深浅变化,就像以像素点为元素的抽象画一般,这就是设施本身对于多数使用者的“回应”。这种方法打破了个体人之间的隔阂,实现了个体之间新的连接方式。人们往往为了得到一个更美妙的“回应”而达成合作。有时在合作的过程中,情感也就是产生了。
例如小朋友共同完成一曲。
还有集结大众的力量完成的“壁画”
还有合作之下完成的五彩线图
还有吓死密集恐惧症患者的经典草间弥生圆点。
这让我想到了青旅必有的明信片墙,其实也异曲同工。每个人将自己旅行的感受和经历贴在墙上,久而久之这面墙成为来自大江南北拥有不同故事的驴友们的交集,这里承载了他们的回忆和憧憬,这就是对于这个空间或者说这面墙给予我们的“回应”。
如果我们融合一点现代科技的创意,那么设计想不优秀都难。
举一个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栗子。这是一个自行车的互动设施。
一排摆在路边的脚踏车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到底是干什么的? 利用轮胎的旋转发电,点亮预先设置好的灯光。 几台脚踏车同时运转即为“回应”提供了足够多的电能,最终创造精彩的动画效果。b. 体验者与体验者的回应
有时候互动设施只是一个媒介,一种连接,它本身并不对体验者作出回应,却可以让两个或者多个个体互动起来。
例如人们借助这个传声装置传递声音,实现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交流。
如果利用物理原理使声音产生变化,或快,或慢,或音调升高,或音调降低,说不定会更有一番精彩体验。
再比如把上图的传声装置放大,跨越楼层,使参与者能听到来自未知空间的声音,你不会知道装置的另一边会是谁,你不会知道你将听到什么。
还有地面上简简单单地脚印图案,唤起了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或舞蹈的兴趣,于是在图案的连接之下,陌生的人有了交集,也许在此之前,他们并不知道对方是谁。
-2- ‘回应’的途径
人对于外界的感知来自五个方面,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那么我们设计时可以尝试全方位地从这五个方面下手,哪些是设施本身没有,但其实可以有的感官体验,哪种方式更能加深体验者的感受,哪种感受更能体现设计意图以下分别从这五个方面为大家举些许例子(部分内容可能与上面的图重复)。
音乐灯光秋千和钢琴楼梯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回应。
传声装置提供了听觉的体验。
瀑布秋千为人们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的体验。
嗅觉和味觉我暂时没有找到对应的案例,但这恰恰说明这是我们可以好好钻研的领域。
-3- ‘回应’的形式
看过了这么多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互动装置对于体验者的回应,不应该是单一不变的, 而应该随着体验者所施加的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即针对同一个互动设施,不同的体验者接受到的回应是不同的。这也契合了文章开头所提出的“有趣”的先决条件。那么设计中,如何让设施回应刺激,以及如何回应刺激的变化也是决定设计精彩与否的关键。
举个栗子,这个设施中,不同的身高,不同的体型,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性别都会带来不同的光影效果。
-4- 结语
尝试着来总结一下今天的框架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