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又一警钟的敲响,实验室安全需重视!

又一警钟的敲响,实验室安全需重视!

作者: 广州嘉东实验室工程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0:42 被阅读0次

据央视新闻消息:2018年12月26日9时34分,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里,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现场发生爆炸,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

事故为何发生

目前,究竟事故是怎么引发的,我们只能推测。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实验厌氧处理环节产生的甲烷发生爆炸

厌氧处理环节则是让微生物进行厌氧呼吸,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大量甲烷,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散发臭味的氨气、硫化氢等等。这种方法相比于好氧法,具有能耗小、污泥产生量少、对营养物要求低、产生可利用的能源-沼气等优点。厌氧法与曾经大力推广的沼气池非常相似

实验室安全重要性

每个学生进实验室做研究之前,都应该好好学习实验室安全手册。一个疏忽,一个不小心,消失的可能就是鲜活的生命。

实验中的惨痛爆炸事故并非罕见。2010年,美国德州理工大学(TTU)的一个研究生在做化学合成时,遭遇爆炸事故,为此失去了左手的三根手指。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层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博士后当场死亡;北京安监局通报称,事发时他正在用氢气做实验。

事故处理方法

01火灾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在使用苯、乙醇、丙酮等易挥发、易燃烧的有机溶剂时如操作不慎,易引起火灾事故。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必须随时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和处理易燃、易爆溶剂时,应远离火源;对易爆炸固体的残渣,必须小心销毁(如用盐酸或硝酸分解金属炔化物);不要把未熄灭的火柴梗乱丢;对于易发生自燃的物质(如加氢反应用的催化剂雷尼镍)及沾有它们的滤纸,不能随意丢弃,以免造成新的火源,引起火灾。

(2)实验前应仔细检查仪器装置是否正确、稳妥与严密;操作要求正确、严格;常压操作时,切勿造成系统密闭,否则可能会发生爆炸事故;对沸点低于80℃的液体,一般蒸馏时应采用水浴加热,不能直接用火加热;实验操作中,应防止有机物蒸气泄漏出来,更不要用敞口装置加热。若要进行除去溶剂的操作,则必须在通风橱里进行。

(3)实验室里不允许存放大量易燃物。

实验中一旦发生了火灾切不可惊慌失措,应保持镇静。首先立即切断室内一切火源和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进行抢救和灭火。常用的方法有:

1.在可燃液体燃着时,应立即拿开着火区域内的一切可燃物质,关闭通风器,防止扩大燃烧。

2.酒精及其它可溶于水的液体着火时,可用水灭火。

3.汽油、甲苯等有机溶剂着火时,应用石棉布或干砂扑灭。一定不能用水,否则反而会扩大燃烧面积。

4.金属钾、钠或锂着火时,一定不能用:水、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等灭火,可用干砂、石墨粉扑灭

5.注意电器设备导线等着火时,不能用水及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以免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

6.衣服着火时,千万不要奔跑,应立即用石棉布或厚外衣盖熄,或者迅速脱下衣服,火势较大时,应卧地打滚以扑灭火焰。

7.发现烘箱有异味或冒烟时,应迅速切断电源,使其慢慢降温,并准备好灭火器备用。千万不要急于打开烘箱门,以免突然供入空气助燃(爆),引起火灾。

8.发生火灾时应注意保护现场。较大的着火事故应立即报警。若有伤势较重者,应立即送医院。

9.熟悉实验室内灭火器材的位置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发生火灾时要做到三会:

会报火警;

会使用消防设施扑救初起火灾;

会自救逃生。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

撕掉小铅块,拔出保险销;

再用一手压下压把后提起灭火器;

另一手握住喷嘴,将干粉射流喷向燃烧区火焰根部即可。

02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某些化合物容易爆炸。如:有机化合物中的过氧化物、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干燥的重氮盐、叠氮化物、重金属的炔化物等,均是易爆物品,在使用和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含过氧化物的化学品蒸馏时,有爆炸的危险,事先必须除去过氧化物。若有过氧化物,可加入硫酸亚铁的酸性溶液予以除去。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不宜在烘箱内干燥。乙醇和浓硝酸混合在一起,会引起极强烈的爆炸。

(2)仪器装置不正确或操作错误,有时会引起爆炸。如果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或加热回流,仪器必须与大气相通。在蒸馏时要注意,不要将物料蒸干。在减压操作时,不能使用不耐外压的玻璃仪器(例如平底烧瓶和锥形烧瓶等)。

(3)氢气、乙炔、环氧乙烷等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会生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即会爆炸。因此,使用上述物质时必须严禁明火。对于放热量很大的合成反应,要小心地慢慢滴加物料,并注意冷却,同时要防止因滴液漏斗的活塞漏液而造的事。

03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实验中的许多试剂都是有毒的。有毒物质往往通过呼吸吸入、皮肤渗入、误食等方式导致中毒。

处理具有刺激性、恶臭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乙酰氯等,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通风橱开启后,不要把头伸入橱内,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实验中应避免手直接接触化学药品,尤其严禁手直接接触剧毒化学品。沾在皮肤上的有机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洗去,切莫用有机溶剂洗,否则只会增加化学药品渗入皮肤的速度。

溅落在桌面或地面的有机物应及时除去。如不慎损坏水银温度计,撒落在地上的水银应尽量收集起来,并用硫磺粉盖在撒落的地方。

操作有毒物质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或发绀,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心悸头晕等症状时,则可能系中毒所致。视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1)固体或液体毒物中毒:有毒物质尚在嘴里的立即吐掉,用大量水漱口。误食碱者,先饮大量水再喝些牛奶。误食酸者,先喝水,再服Mg(OH)2乳剂,、后饮些牛奶。不要用催吐药,也不要服用碳酸盐或碳酸氢盐。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

(2)吸入气体或蒸气中毒者:立即转移至室外,解开衣领和钮扣,呼吸新鲜空气。对休克者应施以人工呼吸,但不要用口对口法。立即送医院急救。

04实验室触电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实验中常使用电炉、电热套、电动搅拌机等,使用电器时,应防止人体与电器导电部分直接接触及石棉网金属丝与电炉电阻丝接触;不能用湿的手或手握湿的物体接触电插头;电热套内严禁滴入水等溶剂,以防止电器短路。

为了防止触电,装置和设备的金属外壳等应连接地线,实验后应先关仪器开关,再将连接电源的插头拨下。

检查电器设备是否漏电应该用试电笔,凡是漏电的仪器,一律不能使用

发生触电时急救方法:

(1)关闭电源;(2)用干木棍使导线与被害者分开;(3)使被害者和土地分离,急救时急救者必须做好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手或脚必须绝缘。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并送医院救治。

实验室常备急救箱

医药箱内一般有下列急救药品和器具:

1、医用酒精、碘酒、红药水、紫药水、止血粉,凡士林、烫伤油膏(或万花油),1%硼酸溶液或2%醋酸溶液,1%碳酸氢钠溶液等。

2、医用镊子、剪刀,纱布,药棉、棉签、创可贴、绷带等。

注意:医药箱专供急救用,不允许随便挪动,平时不得动用其中器具。

虽然这一条条的安全规则繁琐且枯燥,很可能实施起来非常“不方便”,但确实能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很多时候,事故可能就是由不经意的“小事儿”所引起。在此,实验室应平时应加强管理,实验室工作者应多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学习,进行危险品事故的演习,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密切关注实验室的安全,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相关文章

  • 又一警钟的敲响,实验室安全需重视!

    据央视新闻消息:2018年12月26日9时34分,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里...

  • 警钟敲响

    刚在朋友圈看了这样一个令人悲痛而又惋惜的真实故事: 21岁大学生在父亲的怀里停止了呼吸,原因值得所有家长警醒! 年...

  • 敲响安全警钟 传授急救知识

    为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自救自护意识,提高他们的应急救护能力,7月30日,皇冠镇文化站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

  • 敲响保障生命安全警钟

    昨天下班自己在准备下班,站起来时,突然遭遇刺激的奇幻现象:脚下的电闸盒里噗噗响,被惊扰着的我看到了它冒火花,当时自...

  • 超九成购物APP存高危漏洞 360网购安全报告提醒不要财货两失

    前不久,Google+安全漏洞致50万用户账号曝光一事引发舆论哗然,再次敲响了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的警钟。其实,安全...

  • 敲响警钟

    做每一个选择之前,都应该想想我能承受最坏的结果吗?那些评估过所有可能性的人,才会赢得最好的结果。 尊重他人的过程,...

  • 敲响警钟

    你可以哭,但是哭着也得把书看完,这样你就赢了。要去看自己不擅长的,别老写自己擅长的,因为考试就是这么反人类,你不会...

  • 敲响警钟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用身体和命换来的成功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成功。熬夜就是慢性自...

  • 敲响警钟

    被昨晚的梦吓出一身冷汗,现在想想梦中的情况,也觉得憋屈难受。 梦到自己参加一次考试,啥性质的忘记了,监考老师是儿子...

  • 敲响了警钟

    12月20日,英国卫生大臣汉直接警告,由变异病毒毒株引发的疫情“已经失控”。 20日当天,英国打破了日常新冠病毒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又一警钟的敲响,实验室安全需重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x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