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首元代散曲。后人评价说,曲中用极度简洁的词汇描绘出一幅萧瑟秋天的味道,被称为“秋思之祖”。
也许会有人不理解,几个普通景物状态的排列,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这是因为在这些简洁的景物状态中,加入了个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现代人将这种审美体验,称之为“侘寂”(读chà jì)。很多人对“侘寂”这个词语很陌生,它具体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侘寂生活》一书中这样解释: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62308/fbadfb030c0581b7.jpg)
“侘”指的是质朴的、谦和的、契合自然的事物;它用来形容心怀满足、将拥有的事物利用到极致、崇尚“断舍离”理念的人。
“寂”是指时间流逝所留下的痕迹,它关注短暂性,聚集岁月的真与美。一个侘之人可以“用更少做更多”,满足于摆脱物质牵绊的生活。
组合在一起,“侘”与“寂”酝酿出一种感受,那就是在简朴、谦逊、幽玄、时光飞逝中找寻到和谐与宁静。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62308/8d6d6f43f68097d0.jpg)
《侘寂生活》的作者朱莉·波因特·亚当斯,曾经在多个国家生活过,在这本书中作者描绘了她在日本、丹麦、美国、法国、意大利这五个国家践行“侘寂之道”生活方式的点点滴滴。
“侘寂”一词来源于日本,日语原文意思是指外表粗糙,内在完美。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美感含义就是从老旧的物体或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
在日本,作者崇尚的“侘寂之道”首先来源于家庭生活。“侘寂之道”无处不在,小到使用的日常物品,孩子的一幅画作,到温暖安逸的亲密空间,都可以充满“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的物品,一定是要物尽其用,那些太过昂贵而不舍得使用的极为稀有的瓷器,是不符合“侘寂”美学的。那些实用、形状自然、有质感、设计简单、色调柔和的物品,才是契合的“侘寂”美学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62308/6569d3dfe8374eae.jpg)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罗列了符合“侘寂”的清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侘寂美学。
作者在书中还给我们展示了,从日本到欧美,在其他的文化中,也可以拥有“侘寂之道”的生活。从丹麦、法国到意大利,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作者所遵循的“侘寂”之道的生活。
“侘寂”在西方语言中并不是一个直接翻译的词汇,它指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也就是从极其不完美中感知到美,并能认同在许多意想不到之处蕴含着真正的美好。
例如,大名鼎鼎的苹果和宜家,它们的设计理念,就是源自“侘寂”的传统美学理念。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侘寂”美学食谱,看着“蜂蜜香草山羊奶酪配硬核水果”、“黄油香草烤甘薯”、“阿芙佳朵”这些能看懂和不能看懂名字的美食,是不是也勾起了你进一步探究这本充满了“侘寂”之感的书的意愿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62308/77f35e86fc92c7c1.jpg)
读完书后,我理解了“侘寂”,就是一种回归本源的生活。外在的一切,只是生活的装饰品,简单、满足、有质感、有温度才应该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去除了虚浮的外在,才能真正去感受本真带给我们的喜悦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