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自古就被认为是情侣,爱人之间非常重要的纪念日。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公历2月14日,本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
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赠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在这种巨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爱情在人类的生活里是必需品,是被人类称之为圣物的东西。它是没有国界的。
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们不是基督教徒就不应该过这个节,显然是有点太狭隘了。为了美好的爱情,这个节我们显然还是得过的。并且,这个社会还是比较重视爱情和家庭的。
问题出就出在,我们有自己的情人节为什么不去过,反而去过西方的呢?而我们的情人节又在哪里呢?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情人节,实际上是做着捡拾传统文化的工作。据称,中国的情人节有3个: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
专家们很纳闷:我们有3个情人节,为什么很多人不过,偏偏要过西方的情人节?
其实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节日要与社会日常生活相适应,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很多了,再来个情人节,大家很忙都没有时间。
但古代的七夕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大家都有参与,为什么到现代社会就被冷落了呢?
很多中国人过西方情人节,说倒是说文化包容,但根本不是文化包容。既然,我们不能阻止一些人过西方节的需求,更不能一味抱怨他们因为过洋节而丢了某些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可以也过也可以捡拾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融合、文化包容,进而谈到文化复兴、文化自信。
面对中国人过西方情人节,也会拿出这方面的理论以开脱。这是很好的现象,因为没有文化的融合、包容就谈不上文化的复兴、自信,不容置疑。
需要强调的是:谈文化的融合、包容,也或者文化的复兴、自信,前提是要把自己的文化融和包进去,否则,复兴、自信只能是泡影。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有意识地引导,而不是纸上谈兵甚至视而不见。
道理就在这里,那时候,我们是农耕社会,七夕节时大家都闲了嘛,又不是很冷,相聚在一起享受一下丰收的喜阅,谈谈情、说说爱,这个节日在古代火起来很正常。
现代社会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在上班,没那个闲工夫了。三月初三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因此,这两个节日,我们只能把它当作怀念,它对当下来说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了,火起来很难。
我们期待着与西方情人节在时间相差无几的元宵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情人节,在这个日子里,看看灯,吃点元宵,谈谈情、说说爱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