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5部作品获奖,我有幸读过得票数最多的梁晓声的《人世间》。小说中,梁晓声将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竭尽展示文学应有引人向善的力量。
《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小说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书中,梁晓声并不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周秉昆们人到中年时面对企业转型和下岗的艰困窘迫,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互助互帮,自立自强,展示了困厄中人性的美好。
主人公周秉昆身上有这样一种变化,他原来是一个自然人,健康、年轻、有工作,有时会和朋友小聚一下,喝两杯小酒。但是周秉昆不仅是在打工,他受哥哥姐姐、姐夫的影响,接触了一些书籍,让他对人生多了一些情感。这就像一个小集体,有那么一个有温度的人,大家都会愿意和他在一起,有困难都会跟他倾诉,那么即便他没有主意,他的几句话都会安慰我们。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朋友多起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因此梁晓声说:“我在想,真正好的一个社会,人们是向善、向好的行为,我将这一点也体现在主人公周秉昆身上。”
梁晓声写作这么多年,一直认为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作家是时代文学性书记员。文学要反复不断建立人性正能量的价值。有人强调思想,梁晓声更强调善。一个善良的人,弱点都是可以被包容的。因为善良,周家三兄妹以及周围的人,不管这近50年时代如何变动,只要活在人世间,就互相给予温暖。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可以说,《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人世间》体现出了深厚宽广的忧患和悲悯。这是梁晓声的人间情怀,也是他写出《人世间》的内在动因。
梁晓声专注于生活中的百姓,也乐于琢磨百姓的生活。在《人世间》里,他一写就是近50年的历史跨度。小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写《人世间》,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从最熟悉的城市平民生活,发散到社会各阶层。小说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以及这些人物在一次次碰撞和阵痛后寻找出路时的迷惘、执着、努力。
除了知青文学代表作家,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似乎更贴近梁晓声近年来的创作。《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梁晓声说》《郁闷的中国人》……看多了社会,阅多了人,世界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思想越发凌厉,处世却平和许多,举手投足都带着一股沉稳而内敛的“大气象”,以至有人说,《人世间》,一听名字就符合梁晓声的风格,也是他能写出来的东西。他在情和义的人性光辉书写中,不失种种洞察社会的犀利,冷不丁抛出的问题,人物随口一句念叨,就能让人警醒不断:大年三十周家吃团圆饭的晚上,良善又稍显愚钝的小儿子周秉昆忍不住问,“贪官污吏和刁民,哪种对国家危害更大?”
纵观全书,梁晓声是以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满怀激情地创作。他期待《人世间》能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两方面思考。一是关于善的教育;二是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知。对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所知甚少。他们应该跨过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的关系。梁晓声甚至认为,这种认知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的现实焦虑,找准人生方向,传递信心,催人奋进。这就是《人世间》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
上庸君(shangyongjun1)与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微博、简书等多家新媒体同步,每日呈献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等美文,供大家乐读与评论。敬请关注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