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到安身立命相夫教子,小到行走坐卧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
一个了解自己文化的人,无论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更加的从容、自在。
尤其是在今天,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21世纪,熟知我们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更是变得尤为重要。
有这么一群人:
不是学富五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却都铭刻于心;
未曾熟读经史,但也耳熟“上善若水,善利不争”;
纵目不识丁,“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信手拈来,几句唐诗宋词更是不在话下。
因为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内化为我们的性格底色。
那么何谓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自英国学者泰勒开了个头,陆陆续续冒出了两百多个,大多都太过冗长复杂,比如我们的大型辞书《辞海》为文化下的定义: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
识。有时候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也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
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是不是和我一样
读过好像每句都对,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加在一起就不知道他说的是啥。
话不多说,余秋雨老师一次在凤凰卫视《秋雨时分》栏目中为文化制定的定义是这样的——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诚然,哪一种文化不涉及到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从根源上说,我们遥远的祖先不管是泽水而居还是狩猎为生,最开始都只是为了生活。当生活稳定成了习惯,也就变成了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人们会逐渐处置自己与天地的关系,与家族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那就出现了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一出现就有了主心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一定会结晶出一个东西来。这个东西就是集体人格。
这个学术深度,最先是由大家熟悉的弗洛伊德创建的。后里由他的学生荣格明确的得出结论:一切文化最终都会沉淀为人格。对人类各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集体人格。
所以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一大批人,是他们的集体人格。
了解了文化的定义,下面就让我们以书籍为媒介,拥抱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可爱人儿们。
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的大约四百年间,世界各地涌现了很多开天辟地的文化巨人,
老子和释迦牟尼几乎同龄,只差几岁;
孔子比释迦牟尼小十几岁;
孔子去世后十年,苏格拉底出生;
墨子比苏格拉底小一岁,比德谟克利特大八岁;
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二岁;
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五岁;
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七岁;
……
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似乎是一起牵着手下凡,在云端挥手告别,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去拯救正陷入战争、夺权、争吵中的人们。
而在华夏大地,周王朝式颓,礼乐崩坏,时局动荡之际,他们缓缓走入人们的视线。
随着他们的身影,中国文化一下子走向了高贵,而且是世界级的高贵。
01《道德经说什么》韩鹏杰
首先是老子,中国文化获得世界性身份的第一代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被翻译为外文而传播广泛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即《道德经》。
《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还有一项统计,在被公认为哲学素养最高的国家德国,《老子》几乎每家一册,虽然不妨有夸大之词却也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作为周的“守藏室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文献、档案资料。
久之,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成为了当时最有学问的人。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问道的各诸侯士大夫,他耐心慢慢讲解着,只是偶尔望向窗外。
《道德经》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每个汉字都如有千钧重,每句话都如刀削斧劈的上天律令,继点拨各士大夫后,又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语言亲切,当真如身临其境般,一个老学究就坐在你的对面与你亲切交谈。
带给读者一个立体的道德经,非常适合初读道德经的同学。
02《论语》【春秋】孔子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老子出关后,孔子站出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著书立说,删诗书,定礼乐,写春秋,编易传。
这位老人家心系天下,欲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希望给这纷乱的土地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就是礼仪。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九岁,他周游列国,沿途所讲,被学生们认真记下,他想让当时的诸侯听这些话,但他们不听,却被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人听到,被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
《论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群英图。除孔子外,颜回敏而好学,子路率直勇敢,子贡谦虚精明,冉有城府深厚,曾参老实勤奋,宰予大大咧咧……同样也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在论语中孔子几乎为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所有苦恼和问题,并给予人们解答。
他以端庄、忠厚、恳切的语调,给中国文脉一种朴实的正气,绵延久远。
也正是因为他,“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成为一种理想人格,傲然屹立于世界,与“绅士人格”,“骑士人格”,“酒神人格”等相比肩。
03《墨子》【战国】墨翟
如果顺着历史的目光继续往下看,你会发现还有一个人也走在路上,相较于孔子,他眉头紧皱,走的是那么急切。他的衣服是黑色的,鞋袜是黑色的,连皮肤也是黝黑的。
他的路很长,从泰山脚下出发,穿过河南,经过安徽,再到荆州。它日夜不停地走,走了整整十天十夜。脚上磨出水泡,包扎好继续赶路。
如此这般是为何?因为他要阻止一场战争,拯救一个国家——宋国。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理想“兼爱,非攻”。
墨子以这种孤胆英雄的侠义精神带出了一批学生,世称“墨家弟子”。
“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
“墨子之门多勇士。”陆贾《新语·思务》
据记载,有一次一百多名墨家子弟受某君委托守城,但后来此君不见了,守城之托又很难坚持,这一百多个墨家子弟便全部自杀了。
司马迁说的那种“任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的品德,在墨家子弟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种品德再后来两千多年,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永远让人肃然起敬。
今日我国泰民安,却也莫让“江南妩媚,雌了男儿”,忘了侠义,失了血性。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最重要的还是这种品德的原点“兼爱、非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04《庄子》【战国】庄周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有魅力的。
他的世界生机勃勃充满想象,抬眼望去,头顶偶尔有蝴蝶、鲲鹏飞过。
几本小书,与你一起领略千年文化“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就文学而讲,庄子的文学素养已经远远超越当时几乎所有思想家、哲学家,获得了一种天真的艺术方位。
他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使他成为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
他以孩子般的目光提出了一连串起点性的问题,这起点性的问题如此重要,实际上已触及世界和人生底部。他就像欧洲看穿“皇帝的新衣”的小孩,把什么都看穿了。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诸子百家各有门派,各有异议,但唯有庄子,几乎人人喜欢。
古代的学子们赴考时都要带着四书五经,但一翻枕头下面,一定藏着一本《庄子》。
05《屈原全集》【先秦】屈原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在齐国都城临淄的“西门”叫稷门。
那里铺设了宽阔的街道,建了高大的房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是四面八方学者们得向往之地。
因为当时在那一带有一个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稷下学宫。
在某一天的某个清晨,稷下学宫迎来了一个从长江三峡而来的年轻人,他身材很好,瘦瘦的,不高不矮,玉树临风。因旅途劳顿,略有风尘,干净的衣服上佩戴着香草。
他的方言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听起来有点费劲,但嗓音动听,他的表情有点矜持,却又通体高贵。
他在学宫显然不太合群,因此很快回到了楚国。
几本小书,与你一起领略千年文化他就是屈原,中国第一诗人。
在之前我们讲到庄子的文学素养远超当时的思想家,而唯一压庄子一头的人便是屈原。
无论是《诗经》还是诸子文笔,主要属于黄河文化,而楚辞则代表长江文化。
如果说中国文化也是一种“两河文化”,
那么楚辞则是这一宏大文化的南方脉象,
在美丽、浪漫、华贵、神秘的特色上都远超北方脉象。
由集体创作的《诗经》到具有自己风格的个体诗人,文脉也因个体精神而获得新的生命,屈原作为个体精神的代表者开创此后历史。
屈原追求至善至美,但“君可思而不可恃”,楚怀王背弃了他。
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他慨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他的一生是纯洁的,不接受任何的邪恶与不公,即使是虚与委蛇也绝不让步。正因为他的不让步,世界才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他绝不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它不追求中庸,他要的是纯粹。
屈原的作品不多,但却都是大诗。
有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悲苦、大烦恼、大疑问、大爱大恨、大悲大喜。
《九章》抒发平生感受,与《离骚》呼应。《九歌》歌颂神明,却又赞美了苍茫恋情。
《天问》向天地山川、天命人事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体现了他彻底的怀疑精神和求索态度,证明他是一个真正世界级的大诗人。
行文至此,中国文化的“奠基任务”就基本结束了。
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巨人们却远不止于此,
浪卷潮涌大气磅礴的大丈夫孟子、目光峻利的韩非,商鞅等等,他们都犹如一座座丰碑永远的激励着我们。
先秦诸子为中国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那么在接下来的历史上又会涌现出哪些人呢?我们的文化和集体人格又会有怎样演变。
介于篇幅有限(其实是某人才疏学浅得回去继续查资料)。
下期,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