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杂记(155)底气,是从书堆里冒出来的

2020杂记(155)底气,是从书堆里冒出来的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0-12-04 22:50 被阅读0次

    连续听了张祖庆老师的两节课,两次讲座。对张老师的课堂很是喜欢,喜欢那种娓娓道来,喜欢那种对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喜欢那种应对学生时信手拈来的点拨,喜欢那种带着学生的思维步步登高的场域……喜欢张老师的讲座,把住一个点,深挖,再纵横勾连,视野越开越开阔,思考越来越深邃,听完后酣畅淋漓又醍醐灌顶。那些点又串成线,连成片,最后就成了一个又一个系列化的课程。

    看过不少名师的书籍,课堂实录,也听过不少名师的现场课,基本上处于“一看而过”或“一听而过”,没有留下相关的文字,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在自己的课堂里去刻意地要改变什么。大名鼎鼎的张老师,以前听过其课,看过其文,都是当时激动,过后感动,再后来一动不动。

    这一次,准备追一回星,又打开了张老师的著作《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勾勾画画地看了三分之一,花了我两个多小时,我正在改掉以前走马观花看书的习惯。书中的很多文字并不难懂,却常常让我停下来,回想自己的过往。

    读到张老师的听课史,他连第一次听公开课的时间和听课的场景读记得清清楚楚。一节一节的听,一节一节地梳理、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课?好玩!有味!行云流水!细节!诗意!最后直指好课的本质:真。学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动学语文?教师是否在真正教学生思考,教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堂是不是真的让每个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学语文?精彩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还是教师唤醒学生,让每个学生真的走向了精彩?

    这些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这些年我也听过很多很多的课,有喜欢的,也有腹诽的,还有持中立态度的,但是我之前对好好课的认识也跟张老师差不多,看课时眼里看到的是老师,却忽略了学生。到这个学校后,实施分享课堂,我的眼里才真正有了学生。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听他人的课,更多的看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卡点在哪里?老师如何为学生真实的卡点提供帮助?最后学生走到了哪里?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课堂,会发现很多看似精彩的课,其实是假课,学生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反而是那些朴实的课堂,能够看到学生在课堂里的生长。

    读张老师的仿课史,其中花的精力和心思,非常人能比。我工作前九年在乡下,信息非常闭塞,也没有听过什么正儿八经现场课,没有参加过什么培训,更别说名师大家的课。说那个时候我是凭着天赋教书,一点儿不过分。唯一和外界联结的通道是一本《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一遇到要上公开课,就去杂志上翻一翻,找找自己中意的教学实录或者教学设计,改头换面拿去上上,还会获得一些好评,然后洋洋自得,止步不前。乡下九年,本该是一个新手教书成长最快的时段,我第十年来到县城,才知道什么是专业,什么是成长。于是我多了一些了解名师的渠道,也经常试着把名师们的课拿到自己的课堂里去,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那个时候缺少反思习惯,学不像就算了,像猴子搬玉米一样,学一家,丢一家,自己的课始终没有仿出名堂。“仿其形——悟其神——学其格,张老师的仿课三部曲,我在第一步就摔倒不干了。

    读张老师的磨课史,何其幸运的张老师!幸运的背后,是他自身勤于学习,功底深厚的结果。我没有那么幸运。第一次磨课,在乡下,要参加区级的一个赛课,大家都不愿去,就把这事推给我。我是个不懂拒绝的人,否则我当年一定也会推掉,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我。当一个群体把上公开课当做一种负担,当然别指望团队磨课。我每天下班后,把自己关在家里,查找手头上仅有的一本杂志《小学语文教学》,然后凭着自己的感觉,一次次写教案,一次次推翻。当我把自己觉得还行的教案拿出去请教其他老师时,他们打个哈哈,夸赞几句就离开了。我再一次把自己关进屋子里修改,练习。那个时候没有借班磨课的概念,我把自己想的每一句话都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最后,我在区级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但是我没有机会去县城参加比赛,原因大家都懂的。

    进入县城六年,我上过很多公开课,都是团队帮我打磨。记得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县的语文竞赛,几位成熟老师带着我,一句一句地教我怎么读课文,怎么写板书,怎么去应对学生的回答。有好几次磨课磨到一两点。至今,我还对当年给我磨课的团队身怀感激。最艰苦的磨课是参加市级的教师大比武。刚开始通知现场抽课,现场备课,再上课。既然是现场抽签,也不好磨课,只要在家做一些基本准备。比赛前五天忽然接到通知,说从指定的五节课里抽签。那就意味着,我要用五天的时间,准备五堂课。那是非常疯狂的五天,每天试上一节课,请团队听 了修改,再准备第二节课;第二天去上了又修改,准备第三节课……那几天白天上课,晚上改课,几乎没有怎么睡觉。我硬是把五节课都磨了一遍。因为准备充分,加上团队的支持,获得一等奖,我县里争了光。也因为那一次赛课,成了我走出县城,来到省城的敲门砖。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家乡对我的哺育。虽然目前没有反哺过家乡,我想总会有那么一天。

    读到张老师的裸课史,换课史,说课史,辩课史,我除了为了公招开始做了几次说课,其他的经历都是空白。张老师之所以是张老师,这些公开课成就了他,即使是那些他认为的败课,也是他成功路上重要的阶梯。

    我这么多年原地踏步,跟自己上公开课太少也有关系吧!呵呵!这里暂且不表。因为对照张老师在代序里提到的成为卓越老师的三点,我差之远矣。

    第一,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这些年我的发展就像一个没头没脑的孩子,这里逛逛,那儿玩玩,什么宝贝也没有捡着,究其缘由,玩心太重,没有反省自我,更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目前,我还处在认识自己的路上。还好,我起码从装睡的状态醒过来,不再自欺欺人。多和自己对话,去发现藏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使命吧。

    第二,持续阅读,汲取能量。阅读,有!持续,不够!有深度的持续阅读,几乎没有。以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敢讲,什么课都敢去尝试。近几年,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上公开课,能推掉就推掉,美其名曰给年轻人让路,实则是感觉自己的底气不足。张老师说:“底气,是从书堆里冒出来的。”那就先把自己埋到书堆里吧。先补基础经典与理论,在进行有深度的、穷尽式阅读。

    第三,专注一项,练就绝招。这也是我最最欠缺的,甚至连想都不敢想。我的兴趣广泛却不持久,分享式教学,明明做得风生水起,却没有走上更高一个阶梯。智慧课堂,当年我是第一批尝试的人,也做得轰轰烈烈,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再一次丢掉。然后做单元整合教学,再做学法咨询……像我这样什么都想学,精力又有限,结果能练出什么绝招呢?

    “一个教师,要走向卓越,要有第三次生长的勇气。要敢于‘野蛮’地长,要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要坚持做自己!”

    我现在需要沉下心来读书写作教学实践,更需要鼓足勇气,敢于“野蛮”,找到自己的长处,专注专注再专注,才有练成绝招之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杂记(155)底气,是从书堆里冒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aiwktx.html